张国耀 发表于 2010-9-8 01:15:19

中国蓝领工人体系竞争力

 中国8400万产业工人队伍的4%是蓝领工人技师,这与发达国家相比的12%—17%相差甚远。这无疑使中国制造的一线工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弱化。
  一位历经50年代,新中国工业发展的退休老工人说:过去,技术工人可通过一步步的努力,当班长、当车间主任、当厂长,甚至当上国家领导人。现在已经很难再有这种情况了。
  他说的这种情况,在60年代中,诞生了 “青年鲁班”李瑞环、张百发、蔚凤英等一大批工人中成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
  谁还曾记得:一位背着粪桶串街走巷的普通掏粪工人时传祥,不仅受到国家主席的接见,而且还将这一故事写进小学生三年级的语文课本,这种劳动光荣的潜移默化的教育,由屡见不鲜到让人少见了。
  谁还曾记得:在建设人民大会堂的工地上,一个青年木工解决了放大样的传统模式,提高了工艺水平和建设速度,并且利用业余时间攻坚建筑难题,最终上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后来成长为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天津市长,天津市委书记,后来又成为全国政协主席,他就是李瑞环。
  谁还曾记得“钻头大王”倪志福。经过刻苦钻研,在普通机床运用多面切割法为经济建设做出的突出成就,后来当上了全总副主席。
  但是在相当一个阶段,这种“从工人中来,到工人中去”的优良传统一度消失了,进而产生和带来的优势对产业体系的下降和制造队伍的缺失。
  影响蓝领工人职业声望的因素 影响因素 调查中所占百分比 工作条件差,又脏又累  66.9% 职业上升空间不足  58.8% “重脑力、轻体力”的传统 57.1% 下岗机会大,工作不稳定  39.9% 被看作是“农民工” 32.1% 技术过时,职业适应性差 31.8% 劳动没什么技术含量  25.0%

  今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将采取九大措施培养高技能人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首次就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做出安排部署。
  一、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三、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竞赛选拔和技术交流机制。四、建立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和表彰激励机制,激发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五、完善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和社会保障机制,提高高技能人才配置和保障水平。六、加大资金投入,做好高技能人才基础工作。七、加强领导,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要“七条”为新的自主创新队伍和上下游产业制定了新的战略人才发展方向。
  来自劳动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当前,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占全国城镇从业人员的33%,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为50%以上;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的不到4%,而企业的需求在14%以上。
  为什么在中国制造体系需求日益提升的今天,高技能工人有着巨大的短缺?是什么在阻碍着人们成为一名成熟技术工人的观念?
  收入不是惟一的原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1645人参与)显示,38.8%的人认为,收入低是人们不愿意当蓝领的主要原因,21.8%的人认为“职业声望低”才是主因,另外有37.6%的人则认为,蓝领短缺的现实是由这两个因素同时造成的。
某汽车生产企业的管理人员称:在他们单位,确实有不少技术工人的收入比他高。但抛开能否胜任的因素,他并不愿意和工人们交换岗位。在他看来,管理人员比工人“更体面一些”。
在调查中,有20.5%的人表示,即便薪水高,他们未必愿意去做蓝领。工作是否体面,或者说职业声望高还是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职业选择。

  而影响蓝领工人职业声望的因素之一,66.9%的人认为是工作环境。今天,蓝领工人的工作环境已有了改善,甚至不少人只需要在仪表前操作。但是大多数蓝领工人的工作环境依然艰苦,远没有“一杯茶,一台电脑”的白领工作悠闲。

  58.8%的参与调查者认为,影响蓝领工人职业声望的因素还在于“职业上升空间不足”。一位老工人告诉记者,从前,技术工人通过一步步努力,可以当班长、当车间主任、当厂长,甚至当上国家领导人。现在已经很难再有这种情况。管理岗位都有学历限制,技术蓝领顶多当个班长、做到高级技师就到头儿了,很难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57.1%的人认为,传统观念是影响蓝领工人职业声望的因素之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舆论氛围和陈旧固有观念,也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甚至少数人不觉得劳动是光荣的事情——还是做管理比较体面。
  正是受这些因素影响,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上普通高中就不会上职业技术学校。近些年,各地教育部门向技校由于投入不足、生源缺乏纷纷关。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由1998年的1431万人,减少为2001年的1164万人。仅在2002年,全国各地就停办大约600所技校。在老工业基地沈阳,1996年到2002年,全市技校数量从140多所锐减到20多所。只投入“热点”大学,轻视具有基础产业的中等技校,不仅弱化了产业队伍,而且产生了断代层。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产业工人的市场化观念进一步增强,其生产生活状况、思想心态甚至社会地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凸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近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给产业工人队伍结构带来了较大影响,其内部显现多元化特征:在一些效益较好的垄断性行业和企业,职工收入较高,心态平和,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外资或者合资、私营企业中,年轻工人较多,他们普遍期望受到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增强今后择业的竞争力;而一部分在老工业基地或一些中小企业工作的产业工人,生活状况不佳,感到自己的付出与所得到的报酬不符,心态失衡。目前,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出现“四多四少”新变化:
  第一,普通工人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但职业技能和技术水平相对下降。据对有关统计资料的分析,高中以上文化教育程度的产业工人约占产业工人总数的40%,这一比例比过去有了明显提高。
  但高级技术工人和工人技师不到总数的10%,熟练工和初级技工占了近40%,大量产业工人从事的是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工作。从黑龙江、重庆、四川等老工业基地调查的情况分析,产业工人技能水平相对下滑,已成为发展的“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迈向制造业大国的步伐。陕西和上海的不少一线工人都提出了对技能培训的迫切要求。
  第二,产业工人的收入和生活条件比以前有了较大提高,但增长速度比较缓慢。在调查中发现,产业工人的整体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收入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但由于对产业工人的劳动用工、医疗保障、住房制度等方面的制度尚未完善,有关产业工人切身利益的一些政策未完全落实,使他们过多地承担了改革成本,与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等其他群体的收入差距正逐步拉大。
  第三,产业工人就业流动性增加,对企业的依附感和归属感下降。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彻底打破了几十年计划经济形成的职工一岗定终身的就业模式。
在全总一项“职工选择工作时最看重的因素是什么”的调查中,最多的受访者(33%)选择了“稳定的工作”,其次才是“养老、失业保险制度健全”(23.4%)、“收入高”(21.9%)和“能发挥专长,有发展前途”(10.6%)等。这也反映出产业工人目前职业的稳定感较弱。

  第四,以合同制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劳动关系为越来越多产业工人所接受,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亲和力有所减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由过去留恋计划经济时代“铁饭碗”过渡到普遍接受劳动合同制,明确了工人与企业在权责利方面的关系。
  全总的调查显示,经营管理者和工人在收入分配、住房安排、医疗保险甚至发展党员等客观指标上以及对各项企业内部政策的态度、改革举措的看法等主观指标上都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些差距导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同在屋檐下、心态各不同,以往的那种亲和力正逐渐淡化和消失。

  北京第七届国际车展背后,在中国制造体系和自主创新市场中,万分需要在国家政策制造体系创新引导下,通过对人们就业观念和对中国蓝领工人队伍的激励、晋升体系的持续改变,才能达到从阶段培训到终身培训对中国蓝岭技术队伍整体提升的目的。
  没有人怀疑:德国在制造奔驰、宝马全球品牌成功的背后,它们身后有着一支相当完善的国家教育制度和培训制度。同样,在丰田雷克萨斯全球市场成功背后,也有一支持续不间断的培训队伍,难道,我们不能从它国的有益经验中,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蓝领特色的培养育人方式吗?!这或许是北京国际车展给我们更深入的发展启示?

大魔 发表于 2010-9-8 09:17:46

是 啊!中国缺少完善的教育培训还有很多东西,也是悲哀!

大魔 发表于 2010-9-8 09:20:32

现在有没有能力,要看有没有关系!中国永远离不开”人情“这两个字!

MCCarl 发表于 2010-9-8 11:09:08

要是从 研磨中出去一个当上国家工协会的会长就好了。
         讨论下成立个"研磨技术联合协会"就好了。简称“磨联会”。不知道怎么样了 。

有心做无心磨 发表于 2010-9-8 17:19:13

现在使用的培训教材,还是几十年前的,工艺还是老一套,没有任何改进,劳动保障部的人是不是太懒了,不能更新一下,不过价格倒是与是俱进了。

张国耀 发表于 2010-9-9 01:43:14

现在使用的培训教材,还是几十年前的,工艺还是老一套,没有任何改进,劳动保障部的人是不是太懒了,不能更 ...
有心做无心磨 发表于 2010-9-8 17:19 http://www.chmcc.cn/images/common/back.gif


    希望我们论坛筹建一个民间版本!大家共同努力!
什么会的问题咱们可以自由发展。合适的时机大家共同聚会!交流、交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蓝领工人体系竞争力

中国磨床技术论坛
论 坛 声 明 郑重声明:本论坛属技术交流,非盈利性论坛。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中国磨削技术论坛”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论坛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论坛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

中国磨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