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hjzs 发表于 2011-7-12 22:15:33

Y54插齿机上插制轴齿斜齿轮的精度保证


图1
某汽车变速箱的中间轴为轴齿结构,如图1所示,其材料为20CrMnTi,锻造后正火硬度为156~207HB。C档齿轮参数,模数m=3~5mm,齿数Z=21,螺旋角b=18°,右旋,压力角a=22.5°。在加工C档齿轮时,必须在斜齿插齿机上加工。
C档齿轮的齿形加工采用插齿—径向剃齿工艺,热处理渗碳淬火后的最终精度要求达到8级(GB10095—88)。剃齿后齿轮精度可提高1~1.5级,而热处理渗碳淬火后则使齿轮精度下降1~2级。综合考虑,制订插齿工序应达到的精度为6~7级之间,具体要求为:齿形误差∆ff≤0.01mm,齿向误差∆Fb≤0.01mm,公法线长度变动量∆Fw≤0.025mm,齿距偏差∆fpt≤0.012mm,齿距累积误差∆Fp≤0.04mm,齿圈径向跳动∆Fr≤0.03mm,表面粗糙度Ra3.2µm。
为了节约,我厂将一台产于70年代初期的Y54插齿机进行了维修改造,并优化工艺系统达到了斜齿轮插削工序的产量和质量要求。具体如下。
1 机床修理及蜗轮副调整安装
众所周知,插齿加工比滚齿加工的齿距累积误差∆Fp、公法线长度变动量∆Fw大得多,这是因为插齿机传动链上(刀具至工件)有两套蜗轮副所致,即刀架(刀具)蜗轮副和工作台蜗轮副(分齿蜗轮副):而滚齿机只有一套工作台(分齿)蜗轮副。蜗轮副的齿距偏差、齿距累积误差对被加工齿轮的齿距误差、齿距累积误差影响最为敏感。
因此,在维修时除了更换必要的易损件、刮削导轨恢复精度外,着重对蜗轮副用“误差抵消法”进行修复调整,提高了机床精度。
拆卸Y54插齿机上两套蜗轮副,清洗去毛刺后,蜗轮在PESU640齿轮测量中心上测量,发现磨损量虽然较大,达0.40mm左右(齿厚),但每齿的磨损比较均匀,这是因为蜗轮转速较慢,润滑情况良好的缘故:但测出的齿距累积误差较大,分别为∆Fp工=0.09mm,∆Fp刀=0.065mm,其误差曲线如图2所示。
因为蜗轮的齿形磨损较均匀,故不用更换,也不必修复,以节省工作量和资金。而蜗杆转速高,磨损量大且不均匀,需重制,在Y7520W螺纹磨床上与蜗轮进行配磨,达到规定接触要求为止。

图2
彭东林等所著《插齿机刀具合理选择与机床精度提高》(刊于《制造技术与机床》1998年第1期)一文献指出,插齿机传动误差主要取决于刀架蜗轮副和工作台蜗轮副,如能使刀具蜗轮副的累积误差与工作台蜗轮副的累积误差相抵消,就可有效地提高插齿机精度。基于上述思路,在安装两套蜗轮副时,用实际试切齿坯的方法,即切一只齿坯测出齿距误差,然后固定分齿蜗轮,转动调整刀具蜗轮,经数次切削齿坯调整刀具蜗轮,就可使两套蜗轮副的齿距累积误差抵消至最小程度(这时误差曲线刚好相差180°),从而使被加工齿轮的齿距累积误差达到最小值,机床的精度也提高了。两套蜗轮副合成误差曲线如图2所示。蜗轮副的安装,除了采用“误差抵消法”外,还须注意保证径向跳动,轴向窜动等项目要求。
2 机床的改装
机床的改装包括三个方面:螺旋导轨、加高、工作台主轴内孔加大。
螺旋导轨 插削斜齿轮的运动,除具备插直齿的所有运动外,还须辅加一个运动,即刀轴(刀具)的附加旋转运动,这样才能使斜齿插齿刀与被插齿轮形成对啮关系,从而插出斜齿轮。
刀轴的附加旋转运动靠螺旋导轨来实现,螺旋导轨分固定、滑动两部分。滑动螺旋导轨由HT300灰铁材料制成,装在刀轴上部的锥体上:固定导轨由三片组成,中间一片用以调整导轨面磨损后的间隙(相当于镶铁),用HT300灰口铸铁材料制造即可,旁边两片导轨用锡青铜制造,若无条件,也可用耐磨铸铁制造,固定螺旋导轨安装在刀架蜗轮副的内孔表面。滑动、固定螺旋导轨面上都应开有油槽,以便正常润滑,防止拉伤、咬毛(甚至咬死)而影响精度(甚至不能工作)。
螺旋导轨的设计制作先按给出的齿轮、插齿刀参数计算出螺旋导轨的导程为
Px=Px0=
pmz0
=
pmtz0
sinb
tanb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Y54插齿机上插制轴齿斜齿轮的精度保证

中国磨床技术论坛
论 坛 声 明 郑重声明:本论坛属技术交流,非盈利性论坛。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中国磨削技术论坛”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论坛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论坛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

中国磨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