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145|回复: 45

[求助] 千分尺用于测外圆、平面、对内径表的问题---被中国工业界忽视了60多年的一个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10 17: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磨削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 v+ }: W4 J7 l9 S4 f
朋友们:
3 \3 e' b# a% H8 \            了解内圆磨的朋友都知道,内径表要靠千分尺来对表,即把千分尺扭到基本尺寸的数值,然后锁定千分尺活动表杆,然后对内径表就可以了。千分尺同样是外圆、平面磨用于测量的最主要工具,外圆、平面用千分尺测量的基本方法大家都知道,即千分尺垂直于圆件轴线或平面,然后用测杆的后部棘轮旋钮转几圈让活动测杆顶住被测工件,但又不能顶太紧,以找准外圆最低点的外径或最低的的平面厚度,就可以了。
- F8 W' P8 G" ^6 z0 O           请问大家设想一下?一个基本尺寸为5mm的外圆棒件,用千分尺正常测量,然后锁紧千分尺的锁紧钮。然后再让千分尺调一个5mm的尺寸来对内径表,这两个千分尺的尺寸是一致的吗?( @) @# m0 p  r: T  h
           千分尺量圆外径或平面厚度刚才我讲了,是业界公认的,基本无争议。但把千分尺先扭到一个尺寸用于对内径表,据我所知工业界到现在都没有一个规范的细节的操作方法,因为我发现,我上一段落提出的问题,结论是用千分尺量外圆的尺寸和先扭到同样尺寸用于对内径表的数值根本不是一个数值,用工艺语言讲是存在差异的,即使用公差来解释也是不同的数值,这个问题中国工业界忽视了60多年了,用的那么多的两种测量方法居然居然有不为大众所知的误差,有操作经验的朋友们一起来考虑吧?我做过专门的考证研究,结论后面会提出来!!!!!
/ v" k, ?+ x; C1 |7 l, E4 {7 x0 P            内圆磨削对表的学问
 楼主| 发表于 2016-4-30 01: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zpngbrs 发表于 2016-4-1 22:26 这个问题有挑战性哦,锥度规常见有两种,一种塞规一种环规。 我有六年时间是在做锥度,我说说我的方法,有 ...  抱歉,老弟:         我近来就忙,没有大段的时间多写上次的问题已经淹没在坛海里了,你老弟不愧是有心人,我写了一半,还搞了些图,其实详细的表达清楚内容还不少呢,就先与您谈谈吧,其实对您这样的高人是一点就通的事,因为千分尺的动端的测杆螺杆是套在手柄内的圆周内管螺纹里的,凡是螺纹就有间隙,千分尺量外径必须用棘轮扭杆转动排间隙的,螺纹的间隙就在不过度扭动配合(那样不但过紧而且会损害螺纹)的情况下排除了,而且此圆锥管螺纹外部也有圆锥外管螺纹,并且套有一个调整松紧度的外螺帽,用于调节整个管螺纹对内的张紧度,管螺纹有一对腰圆槽可以变形,用于配合移动测端的外螺纹,这一对螺纹的配合间隙是要调到合适水平的,间隙较小而又不至于转动太费力以致加大螺纹的磨损,而一般人对内径表时,基本上就是扭到基本尺寸并不注意间隙的问题。        关键是这个间隙到底是多少呢,我专门用千分内径表精测过,基本是3个μ左右。不要小看了这个值,3μ是普通内圆或外圆磨床的加工精度了,咱们都是磨工出身应该明白它的意义了。         那么到现在问题就好办了,调千分尺对内径表时,动端的侧头调到尺寸后要用手按住测簪头向后轻顶,人为的排除间隙,我经过用千分内径表精细的测量反复试过,这样做可以在千分尺的数值刻度线做到和千分尺测外径时基本相当的刻线精度范围内。      而这个问题多少年来国内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我查了一下现在也一样!当年我提出时一时大家都愣了,我们厂有各个时代的高低技术人员,不得不刮目相看了,反正我是全厂最先带徒弟的当年才18岁,原来没有,后来好像也没那样小的师傅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9-10 22: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们:
; a; _: M& w& f: S' F     干磨削的我认为最主要的首先在实证,不是只靠脑汁空想的,我提的实质是测量的手法问题,包括对千分尺的构型的认识、从量修处计量检测后使用者如何深入的用好的问题,不错有公差的问题,但此处还不是。! `$ {; N, c' [0 r  ?% e- R
    物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测不准原理,是德国科学家海森堡在三十年代的魏玛共和国的也就是纳粹之前的科技大发展的年代,不然纳粹德国不可能有那么强大的科技工业力量发动二战。概意是:物理世界里不存在真正客观存在的事物,事物的物理特性如:尺寸、颜色、质量、气味等,而是与测量的方法、手段、仪器密切相关的,我谈这些是想说对于磨削加工必须深入了解测量的重要性,大家不妨实证用千分尺和内径表实证研究一下,看看量外圆和只是用于对内径表的量程微变化,往深入观察一下,我当时发现是也是震动了老技术们,还是先不揭开谜底吧,大家先想象一下,这能有质变的意味,轻易了解就难体验提高了,真正的好手个人以为是少数,尤其在东方,可能日本除外,因为他们虽然坏,但足够细心、爱钻研!!
 楼主| 发表于 2015-9-11 14: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魔界幽灵 发表于 2015-9-11 13:56. q4 g5 U+ d- @, S" \% z: R9 _$ Y5 W
这个很好,我在上海做车床的时候也这样,不过测量内经的工具有很多。可以根据精度选择量具
7 _$ z& \( S8 v) e% T
魔界幽灵 :  T' ~1 Q! g6 Z  `# o
                 你好, 我指的是针对千分尺的使用而言,其他的暂不涉及,千分尺大家都用得很多了,但用得精通的人不是多数,用好须要熟悉千分尺的原理、结构、调节方法、甚至知道量修部门是如何修理的。我提的千分尺量外径的方法和微观的测值,比较于单用于对内径表的微观测值的具体差异才是重点,磨工比之其他工种更重细心,不是吗?2 w1 l- l) L( _9 U: R
                实际动手,细心测一下,思考思考才会发现的!!!1 p4 i! N+ v) E2 {+ g4 ^7 H
发表于 2015-9-10 20: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个想法确实有点另类,误差是肯定有的,那正是公差从在的意义。

点评

看了回复和历史帖知道你不是混的磨工,还钻一钻,我现在看爱钻研的太少了,这是我当年震动单位的一个钻技术的一个例子,这个测量的例子,蛮有意思的想想看,你现在还在做磨工,试试看,答案以后推出看!!!  发表于 2015-9-10 23:13
发表于 2015-9-10 21: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测量手段都存在误差,当某种方法测量的精度无法达到零件要求时只能换另一种方法。如楼主所说的内孔测量来说,如果公差大于0.01mm时可用千分尺来对表,如果小于0.01mm时就要用内孔环规了。
发表于 2015-9-11 13: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很好,我在上海做车床的时候也这样,不过测量内经的工具有很多。可以根据精度选择量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9-11 15: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魔界幽灵 发表于 2015-9-11 13:56
" ?6 ?3 L( J' u0 P: @1 r  h这个很好,我在上海做车床的时候也这样,不过测量内经的工具有很多。可以根据精度选择量具

- ~7 H. j7 E* A% _# M' V- G魔界幽灵:# d5 c* D3 F6 y- N; J/ ^8 u

( W+ _; k' q% ?3 j2 z2 |+ m      你好,我指的是千分尺测外径的方法和微观测值与单纯用于对内径表的微观测值的不同,千分尺大家都用,但用的好的少,须要了解原理、结构、调节方法、甚至量修工如何修理的。磨工重在细心,对吧,实际细心实测一下,细想才有新发现,不行试一下,好多事习惯的不都是规律啊!!!!) d6 S2 z+ L; N4 |
 楼主| 发表于 2015-9-11 15: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魔界幽灵 发表于 2015-9-11 13:56
) Y( O2 Q' h$ n, [这个很好,我在上海做车床的时候也这样,不过测量内经的工具有很多。可以根据精度选择量具

% W2 F. u( D* m$ M9 _8 D+ r- g魔界幽灵:
7 ~$ V1 t' |) ^% S* A" s4 ?
! D5 S& S# x7 V3 Q      你好,我指的是千分尺测外径的方法和微观测值与单纯用于对内径表的微观测值的不同,千分尺大家都用,但用的好的少,须要了解原理、结构、调节方法、甚至量修工如何修理的。磨工重在细心,对吧,实际细心实测一下,细想才有新发现,不行试一下,好多事习惯的不都是规律啊!!!!6 e. P# F3 Y0 ], J
 楼主| 发表于 2015-9-11 15: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魔界幽灵 发表于 2015-9-11 13:56
, Q3 i3 l0 r' N9 L: N( u3 ?这个很好,我在上海做车床的时候也这样,不过测量内经的工具有很多。可以根据精度选择量具
6 `% j8 T) G: P( ]6 ~' g8 r8 P! P
魔界幽灵:
. I3 s& z" b: s2 \
  l9 r+ U* e* n* r* \      你好,我指的是千分尺测外径的方法和微观测值与单纯用于对内径表的微观测值的不同,千分尺大家都用,但用的好的少,须要了解原理、结构、调节方法、甚至量修工如何修理的。磨工重在细心,对吧,实际细心实测一下,细想才有新发现,不行试一下,好多事习惯的不都是规律啊!!!!
! Q# t: I  \- j* B' x1 s# l
发表于 2015-9-11 21: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等待你公布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O9 I/ S" B5 W7 z* L
千分尺是一个弹性体,而且弹性系数并不大。
) {# m( x  ^$ i4 U相对而言,内径表是一个较大弹性系数的弹簧。
3 `; ]* Q  a6 r! \其实,这个问题在其它的测量中会表现的更明显,譬如,百分表架。表架体系相对表的灵敏度的刚性差异,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很大。3 o* z2 M2 k; ]. S5 U# K$ k1 S
其实,很多人知道这个现象,但很多人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并不愿说清楚这个事情。譬如,机床销售员面对客户;生产员工面对质检员;

点评

操作忽悠质检,这就要看质检是何出身了。一般性老国企的质检都是操作转行的,这就忽悠不了了。  发表于 2015-9-12 17:43
请问什么叫弹性体?弹性系数与千分尺有什么关系?概念要准确吧,你还没有切入问题,Lucifer1984 更接近了,我们学的绝大多数都是上辈传下来的知识经验,试试做点独立思考,可能有好处,突破一点有时会有打开一片之效  发表于 2015-9-11 23:47
发表于 2015-9-11 22: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虹山工具 发表于 2015-9-10 22:18+ L9 B+ I- j2 Z" Q9 i( u. S
朋友们:
. {7 {9 {9 N7 H5 N     干磨削的我认为最主要的首先在实证,不是只靠脑汁空想的,我提的实质是测量的手法问题,包 ...
6 ?- `" j2 ~; L7 ^
楼主你所谓的重大发现不就是由于千分尺测量外径时尺内部的间隙通过后部的棘轮旋钮消除了,而定尺寸对内径表时由于间隙的存在而产生误差。其实你忽略了一点,用千分尺对内径表本身只适用于精度要求不是特别高的场合。不过你这种专研精神值得鼓励。$ j) q- R; C2 ^+ R- _

点评

Lucifer1984 : 我给你发的信息前面变乱码了,无奈!!!!  发表于 2015-9-12 10:34
网管: 发的文字怎么变乱码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9-12 10:32
Lucifer1984 :                        你好,感谢,说明你在思考,但实测一下更好,千分   发表于 2015-9-12 10:30
Lucifer1984 :                        你好,感谢,说明你在思考,但实测一下更好,千分   发表于 2015-9-11 23:30
 楼主| 发表于 2015-9-11 23: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管,对技术专业点好不好!
 楼主| 发表于 2015-9-12 10: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Lucifer1984 发表于 2015-9-11 22:24
# A1 V. ^% F, I, u3 B3 K/ }楼主你所谓的重大发现不就是由于千分尺测量外径时尺内部的间隙通过后部的棘轮旋钮消除了,而定尺寸对内径 ...

- [& G5 i& `6 M8 U网管:
: q: e( ]9 |, T        发的文字怎么变乱码了??????- a- B- X4 n2 O; w+ H" ]/ y. I% u
 楼主| 发表于 2015-9-12 10: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管,是用什么方式审核呢!!
 楼主| 发表于 2015-9-12 10: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发的纯粹技术贴怎么通不过?

点评

从此贴可看出楼主是一世外高人,因为一般的技工不会考虑这些问题。古人云:遇高人不能交背而失之,咱得跟人家学两招啊!!我关注这个帖子好几天了,楼主把答案赏下来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9-14 15:30
 楼主| 发表于 2015-9-12 10: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能不能做点说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磨床技术论坛
论 坛 声 明 郑重声明:本论坛属技术交流,非盈利性论坛。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中国磨削技术论坛”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论坛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论坛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

中国磨削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磨削技术网 ( 苏ICP备12056899号-1 )

GMT+8, 2025-4-2 19:21 , Processed in 0.17689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