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12|回复: 0

我国材料热处理技术发展史及现阶段进展(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2 14: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磨削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2.1.4热处理生产能力

y3 X' V# f6 M9 \) }+ k) ^: }% L; i% g9 o+ ^" w( P) F

  设每台设备平均生产率为100kw/h,全国平均1.5班工作制,15万台加热设备的年生产能力近45×106t。

! h7 \. u' ]& C- k 0 b# Z5 J. \& T! {

  2.1.5热处理能源消耗

- ?9 ]6 ], x; u7 @ ' [5 W' }+ t4 O* n2 z3 A: h

  设热处理加热设备的平均利用率为30%,全国平均1.5班工作制,15万台设备的每年实际热处理生产量为13.5×106t,消耗电总量为9.9×109kW.h。

/ ^) X' H5 A- @! t3 L( s" { : L2 ~2 H% x8 @

  2.1.6热处理年营业额

5 Z( Q( E9 u; ~9 L/ V ) R& p/ m! |( n& I4 \$ D) t2 R

  在调查中,热处理加工的平均价格为2.30元/kg。按全年实际产量13.5×106t计,全国热处理年营业额约310亿元。若以平均利润率10%计年创利润总计30亿元。热处理行业增值税率平均达12.5%,每年向国家纳税约39亿元。

+ e* R1 s# f8 O2 t* D- S9 B3 b7 v/ W |2 O3 B- K$ I) m) t

  2.2科研、开发和新技术应用成果

& u# }6 n v7 e Z6 ?4 }+ T) a* s' v I0 ~% z. y" ?

  2.2.1物理冶金基础研究的进展

& C8 g% ]( r# F; O7 ] : Y2 F6 ^6 }/ j( |9 b, B7 ~

  结合新工程材料的研究和发挥已有材料的潜力,上海交通大学开发了金属相变理论和强韧化机理的研究,对马氏体、贝氏体的组织形态、精细结构、预相变机制,形状记忆合金与超塑合金中相变机制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控制渗碳、渗氮和热过程温度、应力场的计算机模拟也是上海交通大学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工作的突出方面。

# q2 `1 U4 ?+ L2 k- J% ? 9 q& x. E7 Q% a1 Z% K8 z# \5 W

  西安交通大学为根据机器零件服役条件及失效形式正确评价选择材料,长期开展关于材料宏观性能、微观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周惠久教授提出了小能量多次冲击理论用以修正一些材料评价和选用的准则。结合低碳马氏体在生产中的应泛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 t5 a. ~4 h/ K8 i* A# w! T! v$ X$ v" E+ t

  哈尔滨工业大学多年来在雷延权教授领导下坚持了金属形变强化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对一定温度和形变度下的金属再结晶规律,形变热处理后不同组织和性能之间叛乱纱有许多重要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和开发了一系列变化学热处理方法。形变热处理应用的典型例子是汽轮机叶片和柴油机连杆的锻后余热淬火,既可节约电能,又能提高性能。哈尔滨工业大学还在金属基复合材料、双相钢、铜基和铁基形状记忆合金和陶瓷韧化以及金属和合金的离子镀和离子注入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 d8 y+ x- p, _0 [! P8 p# T , V& }. \1 i# f6 U8 D$ m- s2 g6 r5 p

  北京科技大学在低合金高强钢、微合金钢的理论和实践,控制轧制,非晶态材料稀土元素在钢中作用以及金刚石薄膜沉积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所得在果在冶金行业获得实际应用。

% u9 j! u8 C( L- C- E- {, G / w* ]0 b! ?$ w+ S/ o/ Q$ O

  特别应指出的是柯俊教授早期提出的贝氏体无扩散切变机制、和阿隆松的扩散一台阶机制在国际上成为分庭抗礼的针锋相对观点。徐祖耀、康沫狂、俞德刚等人在贝氏体相变理论和开发贝氏体钢以及贝氏体等温处理方面都有突出贡献。

4 J+ o4 {8 ~, U% H# n9 w! G 4 I$ I# ~( `8 |( T& @# S8 }2 Y1 `

  2.2.2热处理生产技术的进步

1 Z0 c. K' I4 b : n4 A; ^1 f" b8 b% }; f5 b+ o

  2.2.2.1渗碳技术的进步

7 d' |- U. W& i% s4 s5 t / x4 D/ A: z; j- \& J3 K9 j

  渗碳是汽车拖拉机工业应用最广的工艺方法之一。50年代实现了从固体渗碳到井工炉中滴入液体渗剂的气体渗碳的过渡,改善了产品质量,提高了工效。60年代初研制成功LiCl露点仪以后,首先在井式渗碳炉上实现了滴入甲醇和丙酮的可控渗碳。: m! u1 | V0 w

7 j" v" G2 j& V+ g/ V $ R9 p- F: G- U3 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磨床技术论坛
论 坛 声 明 郑重声明:本论坛属技术交流,非盈利性论坛。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中国磨削技术论坛”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论坛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论坛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

中国磨削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磨削技术网 ( 苏ICP备12056899号-1 )

GMT+8, 2025-1-9 21:33 , Processed in 0.13954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