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磨削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 压铸生产中遇到的质量问题很多,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生产中必须对产生的质量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找出真正的原因,才能提出相应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改进措施,以便不断提高铸件质量。
u# C+ i) k8 G% k 压铸件生产所出现的质量问题中,有关缺陷方面的特征、产生的原因(包括改进措施)分别叙述于后。 h- I% k% H }8 Z8 X& o
一、欠铸 压铸件成形过程中,某些部位填充不完整,称为欠铸。当欠铸的部位严重时,可以作为铸件的形状不符合图纸要求来看待。通常对于欠铸是不允许存在的。
! ~/ k# b3 b" Z! i1 o2 m8 U 造成欠铸的原因有: 1)填充条件不良,欠铸部位呈不规则的冷凝金属
9 T& ~7 Q2 r4 n- w* E/ W2 w Ø当压力不足、不够、流动前沿的金属凝固过早,造成转角、深凹、薄壁(甚至薄于平均壁厚)、柱形孔壁等部位产生欠铸。
. J. t+ p/ i- r: P0 i Ø模具温度过低 6 R4 l; D4 g/ _% ~/ f4 A
Ø-合金浇入温度过低 ) P0 w# M0 l. |6 y# b2 t
Ø内浇口位置不好,形成大的流动阻力
u# ]- ?" y& Z5 y) E 2)气体阻碍,欠铸部位表面光滑,但形状不规则
! [# g9 R8 i) a# L! {0 y: HØ难以开设排溢系统的部位,气体积聚
/ F @9 H: O# u: X6 k Ø熔融金属的流动时,湍流剧烈,包卷气体 # S. L& s. b0 ?7 E9 p
3)-模具型腔有残留物
4 O5 p: U& |$ x6 T1 f4 M) G4 H" d Ø涂料的用量或喷涂方法不当,造成局部的涂料沉积 & c' n+ F' r) J4 U3 z) l
Ø成型零件的镶拼缝隙过大,或滑动配合间隙过大,填充时窜入金属,铸件脱出后,并未能被完全带出而呈现片状夹在缝隙上。当之种片状的金属(金属片,其厚度即为缝隙的大小)又凸于周围型面较多,便在合模的情况下将凸出的高度变成适为铸件的壁厚,使以后的铸件在该处产生穿透(对壁厚来说)的沟槽。这种穿透的沟槽即成为欠铸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欠铸现象多在由镶拼组成的深腔的情况下出现。 5 h; S( ]# |4 N J1 P$ ~
Ø浇料不足(包括余料节过薄)。
0 ]) T8 B. k1 ^4 l2 s5 Q: e" J2 ] Ø立式压铸机上,压射时,下冲头下移让开喷嘴孔口不够,造成一系列的填充条件不良。
4 _" i' k( `9 w0 Y7 b 二、裂纹
2 g+ M" k; p% B1 a 铸件的基体被破坏或断开,形成细长的缝隙,呈现不规则线形,在外力作用下有发展的趋势,这种缺陷称为裂纹。在压铸件上,裂纹是不允许存在的。
3 f" Z$ G" v. n 造成裂纹的原因有:
( |/ }$ T! w" t6 z 1.铸件结构和形状 9 y4 d9 b7 E, k
Ø铸件上的厚壁与薄壁的相接处转变避剧烈
+ F- F* P4 j g. n# x/ u/ l Ø铸件上的转折圆角不够 . U* W" y* s! @+ L/ _
Ø铸件上能安置推杆的部位不够,造成推杆分布不均衡
& \7 a% e6 ^( z7 j& |' C& S/ }8 x! p p" T Ø铸件设计上考虑不周,收缩时产生应力而撕裂。
) q- o: T' h- f2 p 2.模具的成型零件的表面质量不好,装固不稳
; _ ]) P% `( X8 p' o; _ Ø成型表面沿出模方向有凹陷,铸件脱出撕裂
, O% |; W# J& e, S* J8 f2 h" X( D Ø凸的成型表面其根部有加工痕迹未能消除,铸件被 4 U; G6 ?+ ~ W
Ø成型零件装固有偏斜,阻碍铸件脱出。
( c& M3 Z, G9 c: h1 Q8 a 3.顶出造成 Ø模具的顶出元件安置不合理(位置或个数) 1 S4 z7 [% q: `
Ø顶出机构有偏斜,铸件受力不均衡
" Q1 ]$ k/ o7 X+ O4 e Ø模具的顶出机构与机器上的液压顶出器的连接不合理,或有歪斜或动作不协调
. G+ ]0 w; g0 T) ^7 R# C9 SØ顶针顶出时的机器顶杆长短不一致,液压顶出的顶棒长短不一致。 ( @+ m6 i- G: ` b" {$ |1 d
4.合金的成分
% r+ r" y$ V% n/ J 1)对于锌合金 5 v+ ~; l/ ^/ x- e
9 j# ^% O" I" E9 g! }0 B( L! C A有害杂质铅、锡和镉的含量较多
' o; \' U4 {- C! M% E' ]9 I B纯度不够 5 d9 Z, d* C4 o, L) _% N0 y6 b% Q
2)对于铝合金
1 |9 |. S- ^# @ N1 P6 V A含铁量过高,针状的含铁化合物增多 4 G* i4 ?! Y# P, A
B铝硅合金中硅含量过高
& f0 X/ d2 u4 z) K C铝镁合金中镁含量高
0 @' l1 J7 d4 \7 v D其它杂质过高,增加了脆性
3 n* R0 s2 L6 l6 S( Y+ a 3)对于镁合金
$ v: Y/ f6 O/ V$ H* q 铝、硅含量过高
: L/ j8 G5 D9 o. s" p
5)合金的熔炼质量 , u1 @/ I F: E& Q+ ]) I3 g
A熔炼温度过高,造成偏析 " S" w( @4 J/ I7 p4 `
B保温时间过长,晶粒粗大 4 X' u. K/ S6 y* c- g7 `) e; ^3 J
C氧化夹杂过多
3 h% Q% ?8 Q% r4 z4 e, V 6)操作不合理 - O% ^& J# x0 [, g+ R( w
A留模时间过长,特别是热脆性大的合金(如镁合金)
& q/ _4 c% X7 j* [+ ?" \( c B涂料用量不当,有沉积 5 A/ ~( _$ U% ]/ y& |9 G0 p
7)填充不良、金属基体未熔合,凝固后强度不够,特别是离浇口远的部位更易出现。
1 }% J6 j- [: b3 O0 k: m6 K, u3 w; u. s 三、孔穴 , f3 A# ~- u1 i, C0 u! h
孔穴包括气孔和缩孔 * R' p9 k5 C( v; Q
1、气孔
" }- ~: ?- h0 j$ c 气孔有两种:一种是填充时,金属卷入气体形成的内表面光亮和光滑、形状较为规则的孔洞。另一种是合金熔炼不正确或不够,气体熔解于合金中。压铸时,激冷甚剧,凝固很快,熔于金属内部的气体来不及析出,使金属内的气体留在铸件内而形成孔洞。
8 f" n* e; G/ I1 a# w# X 压铸件内的气孔以金属卷入型腔中的气体所形成的气孔是主要的,而气体的大部分为空气。
6 |! b" }( k" ?4 W$ ^( E8 G 产生气孔的原因
3 |1 l& T( ]& n5 b C& D" I2 e 1.内浇口速度过高,湍流运动过剧,金属流卷入气体严重 - r, t* a2 B( \( ]
2.内浇口截面积过小,喷射严重 8 M) F) x! ]& Z: }' E. x
3.内浇口位置 : X S% p5 `8 ]/ w- k
不合理,通过内浇口后的金属立即撞击型壁、产生涡流,气体被卷入金属流中 6 \! F$ l% @' e/ }
4.排气道位置不对,截面积不够,造成排气条件不良
- G( C. }% S0 Z: E. W 5.大机器压铸小零件,压室的充满度过小,尤其是卧式冷压铸机上更为明显
; z- U) p3 x) u9 A 6.铸件设计不合理。a形成铸件有难以排气的部位;b局部部位的壁厚太厚 # r" H9 n; k; \. L
7.待加工面的加工量过大,使壁厚增加过多。
9 _4 z: T3 `: O7 q8 M$ o& q# g 8.熔融金属中含有过多的气体 & y9 ]" T( I- H5 ]6 }( {$ X
2、缩孔 铸件凝固过程中,金属补偿不足所形成的呈现暗色、形状不规则的孔洞,即为缩孔。其原因有:
! Z F0 v7 Y6 b1 ]! Y# ? I.金属浇入温度过高
7 ]* f( A# h$ O3 \. |4 B II.金属液过热时间太长 5 H" G( ]$ N$ l4 E4 `
III.压射的最终补压的压力不足
" j3 |# O; P4 t% d6 X IV.余料饼太薄,最终补压起不到作用
* S8 c0 j; a' q- H2 l V.内浇口截面积过小(主要是厚度不够) 5 B! S0 u9 U" h
VI.溢流槽位置不对或容量不够 3 h) O* q- O* q4 |5 n9 ?" t+ N
VII.铸件结构不合理,有热节部位,并且该处有解决
: y5 Y0 Z& x; a! m5 ] P" c' U VIII.铸件的壁厚变化太大
; |' ]) s' ]% B X 在压铸件上,产生缩孔的部位,往往是容易产生气孔的处所,故压铸件内,有的孔穴常常是气孔、缩孔混合而成的。
4 r6 o2 c( K5 v, Y# I8 B- |% k- J 四、条纹 填充过程中,当熔融金属流动的动能足以产生喷溅或虽然聚集成流束,但又相连得不紧密的条件时,边界——凝固层便具有“疏散效应”,而处于这种状态金属在随后的金属主流所覆盖之前,早就凝固,于是,在铸件表面上便形成纹络,这就是压铸件上常见的条纹。铝合金铸件上条纹最为明显,而在铸件的大面积的壁面上,就更为突出。
6 U, F' e# D b, p6 m1 ]3 P p
这种条纹呈现不同的反射程度,有时比铸件的基体的颜色稍暗一些,有时硬度上也稍有不一样。根据工厂初步测定条纹的深度约在0.2毫米以内,而深度为0.05毫米起,外观就已经明显地看出来。 # [9 D& A0 J2 l0 m, `7 ?+ G. G$ T6 ^: R
对条纹作化学的、摄谱的和金相的研究发现,条纹与铸件本身相同的化学成分,可而条纹不是硅偏析、渣滓、污损,也不是合金的其它化学本性原因造成的。条纹的深度仅0.08~0.20毫米。有时条纹有着清晰的边界,有时条纹与铸造组织混杂在一起,看不到明显的过渡区。条纹的微观组织基本上没有不同于主要组织,只是它更细致一些。对于铝合金来说,条纹内铝—硅共晶组织更加细致,合金组元中的金属间化合物也是如此。条纹也呈现硅的不足(暗的组成物),但没有发现化学上的差异。在条纹更细的组织中,硅的分布也不一样,既然硅比铝要黑些,因而条纹的颜色常常看来更暗。 , F4 \$ U( o. H5 L0 j
综上所述,压铸件表面的条纹,是填充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结果,尤其是铝合金铸件的表面更为突出,而条纹的组织和性质对于压铸件的使用来说,在一般的情况下没有影响的。只有在壁很薄时,才对条纹的深度有限制。至于在光饰要求高的表面上则还是不应该存在的。 4 A4 _& u- u1 ?3 Y$ d5 G. ?! R3 F
既然条纹是由于边界——凝固层的“疏散效应”所形成,而根据填充过程的特性,便可对产生这种“疏散效应”的原因作如下的分析:
; P9 ]1 U2 C9 A: P3 e: B7 M3 i) ] I.填充时,剧烈的湍流将气体卷入金属流中,从而对金属流速产生弥散作用。 7 r9 j; ^2 L: b$ P, R5 P
II.在填充过程中,铸件的外壳层(边界——凝固层)常常不是整个地同时形成的(在填充理论的叙述中已经提到)在尚未形成壳层的区域便出现“疏散效应”。对于有大平在面的铸件,在大的平面壁上就更为明显。
) h5 i0 \: c6 P* R III.模具温度低于热平衡条件所应有的温度,使“疏散效应”更为强烈,产生的区域亦大为增多。
5 p# b6 j3 h/ w: [" O9 K- q3 k IV.金属流撞击型壁而产生溅射所造成的“疏散效应”十分明显,当撞击后的金属分散成密集的液滴,便成为麻面。这就是铸件表面上总是带有强烈的溅射痕迹的原因。正对内浇中的型壁是撞击溅射最常见的区域。 2 w( C$ p+ B- V9 u
V.涂料涂层不匀,厚的部位受到金属流的炽热混杂在金属中,并使金属产生“分隔”,从而造成“疏散效应”。 * [6 N3 S7 i4 E( V( a
VI.涂料局部沉积而气体又未挥发干净,余下的气体被金属流所包卷,对金属流产生弥散作用。
: |5 y' q! Y$ C3 I: d VII.排溢系统不合理,逸气不通畅,型腔中的气体过多,金属流因气体而弥散的作用增强。
2 r) }- i0 h- I, A) c 根据条纹产生的原因,可见其深度是随时变化的。所以,生产中,常常按深度的不同,将条纹分别称为花纹、流痕、麻面和冷纹等等。而冷纹的深度则是条纹中最深的一种。
) L% W* B: h2 T* T) o
& W) X/ q$ t, z" N5 Z% q 五、表层疏松
$ B6 A8 R3 \0 M: J( ~" } 压铸件的外壳层(边界——凝固层)一般约为0.5~0.8毫米左右。在这个壳层(也称表皮层)上有一种呈现松散不密实的宏观组织,即为表层疏松。 6 D# x5 Q7 B# \) A
表层疏松的形成的原因与条纹相似,故其性质也很接近,也是有时有清晰的边界,有时则无明显的过渡区。但其深度则较条纹更深一些,而且总是与涂料过多而沉积有关,因此,表层疏松的颜色比条纹更为灰暗,反射更差。有时,也带有涂料受炽热而烧灼的颜色,所以有时这种还与涂料的本色有关。
i' B" |# K+ Y$ T5 I 深度很浅的表层疏松,一般来说没有妨碍,但光饰(涂覆)则不允许存在。
- u* c5 k7 W* ? P8 f& y 六、冷隔 金属流互相对接或搭接但未熔合而出现的缝隙,称为冷隔。对于大铸件来说,冷隔这种缺陷出现较多。
, v0 t( J+ `, l$ x, q# N 出现冷隔的部位通常是离内浇口远的区域。它是由于金属流分成若干股地流动时,各股的流动前沿已呈现冷凝状态(称为凝固前沿),但在后面的金属流的推动下,仍然进行填充,当与其相遇的金属流同样具有凝固前沿时,则相遇的凝固层不能再熔合,其接合处便呈现缝隙,这种缝隙便称为冷隔。严重的冷隔对铸件的使用有一定的妨碍,应视铸件的使用条件和冷隔的程度而定。
' r" w! I! d# E G0 W. J 产生冷隔的原因有: . Y) ^ k+ g! U1 g( F# ]
1.金属流在型腔中分成若干股地进行填充
8 n! l% r( R0 m6 J* L* L 2.溢流槽位置与金属流股汇集处不吻合 ) g( d$ p5 F. [( K" O7 G: ~0 h8 z% L' ~
3.合金浇入温度过低
, T5 E# J& ?" \( a1 l5 R 4.模具温度过低
. J8 g/ N9 b& _& p; K X3 ]; F8 I 5.内浇口速度太小 7 R. U' T! Q, w/ B9 _1 e
6.金属流程过长 6 P, \# m8 e0 f
七、凹陷 * s+ O$ |3 b8 S+ K: S$ J
铸件表面上的瘪下部位称为凹陷,产生的原因有 & {$ S2 o8 m: g& K" ~
1.铸件的热节部位填充满(内部有空洞),收缩时,表皮层虽有一定的强度,但在不破裂的情况下,仍然受到内部的收缩作用而表面呈现凹陷,即称为缩凹。
1 V' X. C D2 N1 e& G 2.填充时,气体被挤在金属流与型腔壁面之间而未被排除出去,该处即出现凹陷。这凹陷的表面光洁,多出现在型腔难以排气,而铸件则是端旁边缘部位上。 3 y2 V: U) c' c1 f& p3 K
3.在机器压射机构的性能较差(如旧的立式机器)的情况下,当工作液压力不稳定,压射压力也不稳定。推动金属的压力不连续,造成铸件的表皮层不止一次地形成,但是每次表皮层的边缘位置不同,前一次的表皮层有部分边缘未被后一次所覆盖,便产生条状的凹陷。 $ D% {: @" e9 B2 s2 Q
4.模具型腔有残留物,这在前面对产生欠铸的原因中已经提到过。但产生时凹陷,型腔的残留物并不一定是片状,而是带有不规则的各种形状,残留物高出型面的高度也不大,故铸件的入深度也较浅。
1 Y3 c: f% T4 e! V+ B. F 八、气泡
4 C0 F# i+ S, I2 u9 b3 ]' e/ C 铸件表皮下,聚集气体因热胀将铸件表面鼓起的泡,称为气泡。气泡的表皮仍然是压铸表皮。产生的原因有:
' U4 D3 {/ X3 O a1 T6 e! R4 q6 E 1.型腔内气体过多
. _( b* A- v3 f6 V* g9 } 2.模具温度过高(或冷却通道失去作用)。
6 |; _+ F. G; ^ 九、擦伤
# e3 N2 f. {: ]5 d7 P 铸件的表面顺着出模方向的拉伤痕迹,即为擦伤。它有两种特征: 0 t$ d* m: K0 Q0 \. D
1.金属流撞击型壁后,引起金属对型壁的强烈焊合或粘附(如同将稠糊状泥浆用力掷在墙上的粘附现现象一样,用力愈大,粘附愈多),而当粘附部位在脱模时,金属被挤拉而把表皮层撕破,铸件该部位就出现拉伤。
9 ], P% E: P: v" X4 T% k0 R 2.模具成形表面质量较差时,铸件脱模造成拉伤,多呈直线(脱模方向)的沟道,浅的不到0.1毫米,深的约有0.3毫米。
# i# D) q4 V6 T1 S# l, f 擦伤严重时,便产生粘模,铸件甚至脱不出来。擦伤现象以铝合金最为严重 7 V: G0 B: n6 G9 [
产生擦伤的原因有: " |. @2 N0 p" L
1.成形表面斜度过小或有反斜度。 ; O v% O8 N9 G' h# A: n
2.成形表面光洁度不够,或加工纹向不对,或在脱模方向上平整度较差。
; I, u* q3 u# u4 S/ _3 l" \1 `" z% v 3.成形表面有碰伤。
' z6 Q& d `$ P 4.涂料不足,涂料性质不合要求。 " t: R( r9 i. Q# u/ S' F3 }: ~* o* t" {
5.金属流撞击型壁过剧。 2 }/ T8 h6 p% A2 U# r+ n' Q) U: |
6.铝合金中含铁量过低(小于0.6%) ! g0 q1 E2 i) [1 f2 `) C" ?8 X! F3 B
7.金属浇入温度过高。 ) h1 I( D& I4 U) m. H* z* I- [
十一、网状痕迹、网状毛刺 $ n. C# k5 P2 w7 K, s* s ]& ~6 b" o; }8 d
模具零件热裂造成铸件表面上的痕迹和突出金属刺,而又因模具热裂多呈现网状(放射状),当热裂程度较轻时,印在铸件上的即为网状痕迹;而热裂程度严重时,常形成裂缝,铸件上便有网状毛刺。熔点愈高的合金,这种热裂造成的 现象愈严重。例如铜合金的模具,热裂就较为严重。而黑色金属压铸就更为严重。
- c4 C8 |9 P; y$ B 压铸上的网状痕迹一般是不作限制的。而网状毛刺在轻微程度时,通常都允许的;当达到严重程度时,则按使用条件而定。 ) R( K2 T4 l; T! b0 |
造成模具热裂的原因有:
6 A" e" F) m% J 1.内浇口附近磨擦阻力最大,经受熔融金属的冲蚀最为严重,最易产生热裂。
+ B- }2 f- y6 g3 w1 B, u
2.模具成型零件有较大平面是薄弱(实体厚度小)区域。
, c% X8 _: s5 Y2 U' @0 O- m 3.冷却系统调节不当。
g$ B" ~( N1 f* n 4.水剂涂料未经过预热,或喷涂不当,对模具激冷过剧。
4 F3 k3 A6 q& H% M6 ^ 5.涂料有化学腐蚀作用(如氟化钠)。 6 k( @2 V; K6 D4 e: r8 r) y; `
6.成型零件上镶拼(包括型芯孔至边缘过小)造成薄弱的部位,也会产生早期热裂,但这热裂是条纹状的。同样也再现痕迹和毛刺两种。
$ n6 g0 Y2 B2 i; G/ F, X( V y, ~
7.推杆和型芯(压铸件为小圆孔)处于经受金属流冲蚀较剧烈的部位(如浇口、浇道)时,其配合的孔口上缘将产生早期热裂,裂纹呈放射状扩展。使压铸件表面也会产生痕迹和毛刺。
! H1 h9 u7 }/ m& o& B 8.模具材料有原始缺陷,锻造工艺不当、热处理方法不对所造成的潜在裂纹。
0 }+ F& [# j' I 十二、接痕
: V' q3 o8 r( Y: B" { 因模具零件的镶拼、活动零件或分型接合处所造成的高低不平的印痕,称为接痕。接痕交界的两相邻表面的斜度有同一方向的和方向相反的两种。
/ V+ N/ n4 X, P) n" w" Z1 A 十三、顶出元件痕迹
) @5 m3 I( |. B- g. K+ k2 f 模具上顶出元件(如推杆)与铸件接触的顶面处于型腔内的工作位置时,与原型面不一样平齐,铸件便出现顶出元件痕迹。
# o* W' h9 `& A7 a" {& J 顶出元件痕迹又有凸出凹入两种,其凸起高度和凹入深度应根据铸件要求而定。
! ^; Q3 i0 ]1 i2 R
十四:铸件变形 " T: f+ Z% K4 ?) |
铸件的变形一般是指整体变形而言。常见的变形有翘曲、弯扭、弯曲等。
) w- Z7 E1 o* t: N 产生变形的原因有:
. C) k! ?. e5 u( B+ w- A9 H 1.铸件本身结构不合理,凝固收缩产生变形。
, ~" B9 l' D! W8 J& G4 {' K 2.模具结构不合理(如活动型芯带动、镶拼不合理等)。
* m) ?# L8 a1 a+ a% p 3.顶出过程中,顶出温度过高(铸件的)、顶出结构不好、顶出有冲击、顶出力不均衡,都会使铸件产生变形。 0 V( `/ I. k, g6 A7 L0 Z
4.已产生粘模,但尚未达到铸件脱不出的情况下,顶出时也会产生变形。
7 Y; x2 e V" [) G5 s) a/ `. h8 N 5.浇口系统、排溢系统(主要是溢流)布置不合理,引起收缩时的变形。 0 Z8 j. O' F% z' u/ O$ V& S
十五、铸件几何形状、尺寸与图纸不符
9 F; N- c0 @2 F. f 造成铸件几何、形状与图纸不符的原因有: 2 O. w4 _. [( L. u2 D1 |/ P/ a; b
1.模具成形部分已损坏,但生产并未发现而继续生产。
& l" G/ w# N0 I' L# w6 c6 Z 2.模具的活动成形部分(如滑块)已不能保持在应有的工作位置上(如楔紧不够、装固位置变动)。 ) G4 }7 E. ]6 f
3.模具分型面金属物未清理干净,致使与分型面有关的尺寸发生变动。
1 l, q) l% w% g3 K# b" ` 4.型腔中有残留物。 " ^! g( Z% U/ j2 [3 @; S5 w
十六、合金的化学成分不合标准
, M d; J ^6 t 主要原因是:
+ C: X% l- D% ?5 f4 j4 C! x% f1 q4 J 1.熔炼过程没有按工艺规程进行。
, H" l" s' @* k2 p 2.保温时间、熔点低的元素容易烧损,成分发生变化。 / g. n c6 N, S b0 x* t
3.保温时间过长,坩埚受到浸蚀,坩埚的某些元素渗入合金中,这一现象以铸铁坩埚较为明显,使合金的铁含量有所增加,其中又以铝合金最为严重 + U2 S& ~* w L4 I/ \
4.回炉料管理不善,不同牌号的合金混杂,回炉料的等级未严格区分。 w4 g. p. I. o- g
5.回炉料与新料配比不当。
5 j( M) o* v0 t* c5 J s* N 6.原材料进厂时未作分析鉴定。
) u2 O" @" L" P, v5 c 7.配制合金时,配料计算不正确,加料有错误,称重不准。
' u- {" b1 n( L" c8 J$ T! h/ W 十七、合金的机械性能不合标准 / }* g, G* S' F5 L2 ]
主要原因是:
# m7 e+ \- d1 n# |! Z( z 1.合金的化学成分中对机械性能有主要影响的元素含量不对,特别是杂质含量过高。
) T, l% j) e3 l 2.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热温度过高,合金晶粒粗大。
& d% w/ b; f. E1 W 3.熔炼不正确。 2 D) n: u: A+ C2 K
4.回炉料与新料配比不当,回炉料过多或回炉料未加分级。
5 V0 ^$ y% h0 f7 ?6 k* N+ d+ G 5.合金锭在室外露天堆放,氧化物过多。 : [3 z5 q* k |: H, c
6.试棒浇注过程不合要求。 : p( ]) J p% r! G4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