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削技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09|回复: 0

[资料] 电火花成形加工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3 23: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磨削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电火花成形加工机理研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原因除放电过程本身的复杂性、随机性外,还由于研究方法及手段缺乏创新性。因此,有必要借鉴其它研究领域的成功经验,引人先进的研究方法和试验技术,克服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深人剖析和揭示整个放电过程的内在本质,建立可客观反映放电过程规律的理论模型,以指导电火花成形加工工艺理论和控制理论的研究,而计算机仿真技术可能是实现这一过程的有效工具。
6 g$ n) A+ [6 a* r/ d  2.电火花成形加工设备结构的改进
5 J! }& H6 w2 d, v$ g  借鉴现代切削加工机床的发展经验,电火花成形加工设备向数控化方向发展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一方面应以高精度、高速度、自动化为追求目标,以技术优势占领市场;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设备的性能价格比,通过对机床功能的合理定位,进行结构改进和模块化设计,采用开放性的数控系统,提高机床设计的合理性,以最低的价格和足够的功能向用户提供可满足不同加工需要的各类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7 Y5 c4 V; e- V! E  I2 Y9 |4 @
  受现代切削加工技术发展的冲击,以前适合采用电火花加工的一部分加工领域已逐步为切削加工方式所替代。但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对零件的制造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种高性能材料的应用日益广泛,同时,一些零件结构趋于复杂化、微型化、薄型化,这都使切削加工技术在某些加工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而这些恰好是电火花成形加工的技术优势,也是其具有生存空间和发展潜力的现实依据。
5 D. {5 g. r5 j. Q9 {# P  为全面推动电火花成形加工设备的技术进步,在采用先进控制系统的同时,机床结构的设计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其主要发展方向表现在以下两方面:0 z: z% f+ n3 m
  (1)直线伺服系统的应用
$ B, N. x, I0 L/ x  电火花成形加工设备采用直线电机伺服系统可使加工性能获得明显改善,具体表现为:
' ~; C+ e" j/ [9 ^9 E  ①可实现轴的直接直线运动,省去丝杠一螺母传动环节,从而保证轴的高速运动;3 i# H  F" W/ P' t3 A
  ②采用直线电机与滑板一体化结构,可消除滑板与电机之间因存在中间环节而引起的机械响应滞后现象,提高系统的灵敏度,缩短动态响应时间,保证加工过程的稳定性;8 v7 l6 l' o+ r3 I+ e/ d+ p% d9 i3 `6 L
  ③直线电机伺服系统的运动方式决定了其位置检测环节必须采用直线位置反馈元件,实现无中间环节的直接位置检测,从而构成一个全闭环系统,保证加工过程的高精度及精度保持性。目前,直线伺服系统的应用在深窄、微小型腔加工及模压零件一模多腔加工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但是,这些技术优势要真正实现,除需结合电火花成形加工放电过程特性,解决直线伺服系统本身的技术难题外,还必须解决一系列与直线伺服系统配套的相关技术,如直线运动系统的动力平衡、工作台的结构改进等。
0 ]+ u2 z, ^" i* H3 m0 i9 s  (2)机床运动方式的改进$ X& N  F0 l4 T5 T% j
  突破现有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运动方式的局限性,是发挥其技术优势、推动其产业发展的另一重要途径。借鉴现代切削加工技术的发展经验,可在机床主要的加工成形运动基础上引人圆周运动,特别是采用多轴回转系统与多种直线运动协调组合成多种复合运动方式,以适应不同种类工件的加工要求,扩大电火花成形加工的加工范围,提高其在精密加工方面的比较优势和技术效益。目前,国内外许多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在运动方式上作了一些改进,如瑞士阿奇公司生产的AGIF9 G6 Y" ^* ~) s( C; C
  MONDO. z, `2 Y& V3 g' O
  STAR20(50)机床拥有EQUIMODE功能,能实现空间任何方向的半球平动,这种平动功能在实际加工中具有很高实用价值。但目前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增设的运动方式还较为单一,应用范围有限。电火花成形加工要在加工精度、加工效率、加工范围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对机床成形运动方式的创新和多样化。最近,日本东京大学余组元博士、增泽隆久教授等提出了电极等损耗概念,即通过对加工路径的合理规划,可使电极损耗处于等损耗状态,从而使电极损耗的补偿变得极为简单。这一概念的提出为电火花成形加工运动方式的改进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当然,由此产生的机床结构改变及其相关技术理论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人与完善,甚至有可能发展出一种全新的加工理论。
- H2 o4 H& z5 [7 ?4 M文章关键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磨床技术论坛
论 坛 声 明 郑重声明:本论坛属技术交流,非盈利性论坛。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中国磨削技术论坛”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论坛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论坛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

中国磨削网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磨削技术网 ( 苏ICP备12056899号-1 )

GMT+8, 2024-6-1 22:07 , Processed in 0.10687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