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30|回复: 0

国外机械行业的轴承热处理方法(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1 21: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磨削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国外机械行业的轴承热处理方法(上)摘要:金刚石介绍等离子弧焊接的材料、装配、工艺与缺陷形式香港华大开发出新型直压式注塑机高端模具缺乏工业之母怎堪重任刀具阅读知识数字化设计与并行工程在摩托车研发中的应用(下)等离子切割设备选型国内民企首台百吨级减速机在常问世高精度齿轮滚刀渐开线中凹齿形型线设计与应用螺旋轴磨损表面的堆焊修复FANUC数控铣床G功能代码,M代码数控机床的坐标系简介新刀具技术在起落架加工中的应用自动调零伺服倾角传感器的设计与实现先进制造技术的系统整体性及其发展动态PLC在轮胎模电火花成型机中的应用PDM实施方法的优化大直径渐开线花键拉刀的齿形角修正航空薄壁件的刀具偏摆数控补偿加工技术捷太格特推出改进型大型卧式加工中心处理方法行业机械国外马氏体零件组织轴承工艺热处理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后续加工质量最终影响零件使用性能寿命热处理机械行业能源消耗大户污染大户近年来科学技术进步及其热处理方面应用热处理技术发展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清洁热处理热处理生产形成废水废气粉尘噪声电磁辐射环境造成污染解决热处理环境污染.

! ?8 ?+ b! v/ m) ?" \5 b 3 X/ z' K. u4 l0 q

  热处理质量好坏直接关系着后续的加工质量以致最终影响零件的使用性能及寿命,同时热处理又是机械行业的能源消耗大户和污染大户。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热处理方面的应用,热处理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 }, V4 L7 J, T! X w0 ] 1 o- [7 q* a6 z) b( w/ ]+ K0 f

  (1)清洁热处理

" T% l: b; o) S - X1 j+ S5 P# E+ U; Z4 D# u" F

  热处理生产形成的废水、废气、废盐、粉尘、噪声及电磁辐射等均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解决热处理的环境污染问题,实行清洁热处理(或称绿色环保热处理)是发达国家热处理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为减少SO2、CO、CO2、粉尘及煤渣的排放,已基本杜绝使用煤作燃料,重油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少,改用轻油的居多,天然气仍然是最理想的燃料。燃烧炉的废热利用已达到很高的程度,燃烧器结构的优化和空-燃比的严格控制保证了合理燃烧的前提下,使NOX和CO降低到最低限度;使用气体渗碳、碳氮共渗及真空热处理技术替代盐浴处理以减少废盐及含CN-有毒物对水源的污染;采用水溶性合成淬火油代替部分淬火油,采用生物可降解植物油代替部分矿物油以减少油污染。

0 E' @* u- E) I# t, B * n0 w8 k( N* I4 I5 c8 |

  (2)精密热处理

8 g/ R( [5 y% W" r( p3 _ $ v# C9 T, d. |1 B0 m

  精密热处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根据零件的使用要求、材料、结构尺寸,利用物理冶金知识及先进的计算机模拟和检测技术,优化工艺参数,达到所需的性能或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另一方面是充分保证优化工艺的稳定性,实现产品质量分散度很小(或为零)及热处理畸变为零。

, c, p3 z% P) `/ K! I 5 T o" w/ C( @! H% d% Q |* r, K5 O1 `

  (3)节能热处理

! `" F0 A0 t v% {8 J2 Z) p' H( z* n$ m9 A: E0 N' V( B2 z. |# `

  科学的生产和能源管理是能源有效利用的最有潜力的因素,建立专业热处理厂以保证满负荷生产、充分发挥设备能力是科学管理的选择。在热处理能源结构方面,优先选择一次能源;充分利用废热、余热;采用耗能低、周期短的工艺代替周期长、耗能大的工艺等。

2 ^" y- [ R6 F) A* O+ ~2 i! \) T & J# I3 L/ y% D

  (4)少无氧化热处理

/ k, H* F7 `' m% W2 ?. E ' k5 W0 g8 k# p) O+ _6 ]: c* P9 t

  由采用保护气氛加热替代氧化气氛加热到精确控制碳势、氮势的可控气氛加热,热处理后零件的性能得到提高,热处理缺陷如脱碳、裂纹等大大减少,热处理后的精加工留量减少,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和机加工效率。真空加热气淬、真空或低压渗碳、渗氮、氮碳共渗及渗硼等可明显改善质量、减少畸变、提高寿命。

1 ^, s; \. t/ N, R ]! Z' J3 l& k B) T. B

  轴承零件的热处理质量控制在整个机械行业是最为严格的。轴承热处理在过去的20来年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热处理基础理论的研究;热处理工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新型热处理装备及相关技术的开发。

2 J) k+ Q0 c, H; M0 F( E- R5 w) K$ \+ l, h1 B$ j

  1高碳铬轴承钢的退火

0 y K: t, Q% W$ s# v5 g+ f" _- c: V$ W! c2 b5 y/ A" v

  高碳铬轴承钢的球化退火是为了获得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着细、小、匀、圆的碳化物颗粒的组织,为以后的冷加工及最终的淬回火作组织准备。传统的球化退火工艺是在略高于Ac1的温度(如GCr15为780~810℃)保温后随炉缓慢冷却(25℃/h)至650℃以下出炉空冷。该工艺热处理时间长(20h以上)[1],且退火后碳化物的颗粒不均匀,影响以后的冷加工及最终的淬回火组织和性能。之后,根据过冷奥氏体的转变特点,开发等温球化退火工艺:在加热后快冷至Ar1以下某一温度范围内(690~720℃)进行等温,在等温过程中完成奥氏体向铁素体和碳化物的转变,转变完成后可直接出炉空冷。该工艺的优点是节省热处理时间(整个工艺约12~18h),处理后的组织中碳化物细小均匀。另一种节省时间的工艺是重复球化退火:第一次加热到810℃后冷却至650℃,再加热到790℃后冷却到650℃出炉空冷。该工艺虽可节省一定的时间,但工艺操作较繁。

H3 N6 R e+ N% T" P: D- f , z$ C7 _; T1 ]7 X; J7 m: T

  2高碳铬轴承钢的马氏体淬回火

* ^) |4 J# a9 |1 M) v: Y: ^4 _2 j" O ; d8 E1 T2 Z3 [ u8 F( S" P) R9 ^

  2.1常规马氏体淬回火的组织与性能

% U! l; @4 x/ b! B. T3 p0 @5 i, V. G- A# H+ o8 c4 Z' ^( ^# d

  近20年来,常规的高碳铬轴承钢的马氏体淬回火工艺的发展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开展淬回火工艺参数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如淬回火过程中的组织转变、残余奥氏体的分解、淬回火后的韧性与疲劳性能等[2~10];另一方面是淬回火的工艺性能,如淬火条件对尺寸和变形的影响、尺寸稳定性等[11~13]。常规马氏体淬火后的组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和未溶(残留)碳化物组成。其中,马氏体的组织形态又可分为两类: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倍数一般低于1000倍),马氏体可分为板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两类典型组织,一般淬火后为板条和片状马氏体的混合组织,或称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形态—枣核状马氏体(轴承行业上所谓的隐晶马氏体、结晶马氏体);在高倍电镜下,其亚结构可分为位错缠结和孪晶。其具体的组织形态主要取决于基体的碳含量,奥氏体温度越高,原始组织越不稳定,则奥氏体基体的碳含量越高,淬后组织中残余奥氏体越多,片状马氏体越多,尺寸越大,亚结构中孪晶的比例越大,且易形成淬火显微裂纹。一般,基体碳含量低于0.3%时,马氏体主要是位错亚结构为主的板条马氏体;基体碳含量高于0.6%时,马氏体是位错和孪晶混合亚结构的片状马氏体;基体碳含量为0.75%时,出现带有明显中脊面的大片状马氏体,且片状马氏体生长时相互撞击处带有显微裂纹[8]。与此同时,随奥氏体化温度的提高,淬后硬度提高,韧性下降,但奥氏体化温度过高则因淬后残余奥氏体过多而导致硬度下降。

! H( M" r+ c" f$ a& z . I7 {8 w# l" G. X

  常规马氏体淬火后的组织中残余奥氏体的含量一般为6~15%,残余奥氏体为软的亚稳定相,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回火、自然时效或零件的使用过程中),其失稳发生分解为马氏体或贝氏体。分解带来的后果是零件的硬度提高,韧性下降,尺寸发生变化而影响零件的尺寸精度甚至正常工作。对尺寸精度要求较高的轴承零件,一般希望残余奥氏体越少越好,如淬火后进行补充水冷或深冷处理,采用较高温度的回火等[12~14]。但残余奥氏体可提高韧性和裂纹扩展抗力,一定的条件下,工件表层的残余奥氏体还可降低接触应力集中,提高轴承的接触疲劳寿命,这种情况下在工艺和材料的成分上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留一定量的残余奥氏体并提高其稳定性,如加入奥氏体稳定化元素Si、Mn,进行稳定化处理等[15,16]。

# w6 q W: i7 G/ r( t, l7 ^ & f8 q+ H% o: N# x" z2 ]

  2.2常规马氏体淬回火工艺

) q) V2 h/ e- Q ! ~& Q5 v6 K7 c5 M4 t

  常规高碳铬轴承钢马氏体淬回火为:把轴承零件加热到830~860℃保温后,在油中进行淬火,之后进行低温回火。淬回火后的力学性能除淬前的原始组织、淬火工艺有关外,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回火温度及时间。随回火温度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硬度下降,强度和韧性提高。可根据零件的工作要求选择合适的回火工艺:GCr15钢制轴承零件:150~180℃;GCr15SiMn钢制轴承零件:170~190℃。对有特殊要求的零件或采用较高温度回火以提高轴承的使用温度,或在淬火与回火之间进行-50~-78℃的冷处理以提高轴承的尺寸稳定性,或进行马氏体分级淬火以稳定残余奥氏体获得高的尺寸稳定性和较高的韧性。

/ O$ m! M+ m) [7 ^- x7 \ 5 W) t1 J0 a8 p3 K! f& k

  不少学者对加热过程中的转变进行了研究[2,7~9,17],如奥氏体的形成、奥氏体的再结晶、残留碳化物的分布及使用非球化组织作为原始组织等。G.Lowisch等[3,8]两次奥氏体化后淬火的轴承钢100Cr6的机械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进行1050℃奥氏体化并快冷至550℃保温后空冷,得到均匀的细片状珠光体,随后进行850℃二次奥氏体化、淬油,其淬后组织中马氏体及碳化物的尺寸细小、马氏体基体的碳含量及残余奥氏体含量较高,通过较高温度的回火使奥氏体分解,马氏体中析出大量的微细碳化物,降低淬火应力,提高硬度、强韧性和轴承的承载能力。在接触应力的作用下,其性能如何,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但可推测:其接触疲劳性能应优于常规淬火。

% E3 Z- ^ w* k0 m% D5 I0 a: U. r* c2 L0 V) @- i4 F! U& i9 E6 n

  酒井久裕等[7]对循环热处理后的SUJ2轴承钢的显微组织及机械性能进行了研究:先加热到1000℃保温0.5h使球状碳化物固溶,然后,预冷至850℃淬油。接着重复1~10次由快速加热到750℃、保温1min后油冷至室温的热循环,最后快速加热到680℃保温5min油冷。此时组织为超细铁素体加细密的碳化物(铁素体晶粒度小于2μm、碳化物小于0.2μm),在710℃下出现超塑性(断裂延伸率可到500%),可利用材料的这一特性进行轴承零件的温加工成型。最后,加热到800℃保温淬油并进行160℃回火。经这种处理后,接触疲劳寿命L10比常规处理大幅度提高,其失效形式由常规处理的早期失效型变为磨损失效型。

: D! ^/ ]: L+ D7 i- a. Q + A# [4 J+ Z& t

  轴承钢经820℃奥氏体化后在250℃进行短时分级等温空冷,接着进行180℃回火,可使淬后的马氏体中碳浓度分布更为均匀,冲击韧性比常规淬回火提高一倍。因此,В.В.БЁЛОЗЕРОВ等提出把马氏体的碳浓度均匀程度可作为热处理零件的补充质量标准[6]。

( d3 S) W& v! Y$ e/ I& E + P9 {: F7 a4 W; i1 t* G

  2.3马氏体淬回火的变形及尺寸稳定性

# j- H- S: B& c# S, w9 X: |4 p5 }: u2 K' G1 Y% c) K, H8 t8 Q

  马氏体淬回火过程中,由于零件各个部位的冷却不均匀,不可避免地出现热应力和组织应力而导致零件的变形。淬回火后零件的变形(包括尺寸变化和形状变化)受很多因素影响,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如零件的形状与尺寸、原始组织的均匀性、淬火前的粗加工状态(车削时进刀量的大小、机加工的残余应力等)、淬火时的加热速度与温度、工件的摆放方式、入油方式、淬火介质的特性与循环方式、介质的温度等均影响零件的变形。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不少控制变形的措施,如采用旋转淬火、压模淬火、控制零件的入油方式等[11,13,18]。Beck等人的研究表明:由蒸气膜阶段向沸腾期的转变温度过高时,大的冷速而产生大的热应力使低屈服点的奥氏体发生变形而导致零件的畸变。Lübben等人认为变形是单个零件或零件之间浸油不均匀造成,尤其是采用新油是更易出现这种情形。Tensi等人认为:在Ms点的冷却速度对变形起决定性作用,在Ms点及以下温度采用低的冷速可减少变形。Volkmuth等人[13]系统研究了淬火介质(包括油及盐浴)对圆锥滚子轴承内外圈的淬火变形。结果表明:由于冷却方式不同,套圈的直径将有不同程度的“增大”,且随介质温度的提高,套圈大小端的直径增大程度趋于一致,即“喇叭”状变形减小,同时,套圈的椭圆变形(单一径向平面内的直径变动量Vdp、VDp)减小;内圈因刚度较大,其变形小于外圈。

. n4 I9 l6 S: o- A% }% o # M, x; y, q: {. ^( W `: |

  马氏体淬回火后零件的尺寸稳定性主要受三种不同转变的影响[12,14]:碳从马氏体晶格中迁移形成ε-碳化物、残余奥氏体分解和形成Fe3C,三种转变相互叠加。50~120℃之间,由于ε-碳化物的沉淀析出,引起零件的体积缩小,一般零件在150℃回火后已完成这一转变,其对零件以后使用过程中的尺寸稳定性的影响可以忽略100~250℃之间,残余奥氏体分解,转变为马氏体或贝氏体,将伴随着体积涨大;200℃以上,ε-碳化物向渗碳体转化,导致体积缩小。研究也表明:残余奥氏体在外载作用下或较低的温度下(甚至在室温下)也可发生分解,导致零件尺寸变化。因此,在实际使用中,所有的轴承零件的回火温度应高于使用温度50℃,对尺寸稳定性要求较高的零件要尽量降低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并采用较高的回火温度。【MechNet】

4 k+ F$ P" m0 n4 v$ ~8 ] + S) g6 M+ B$ ?/ d9 W; W$ N( s $ r, y+ \' p s4 I1 ~- Q* Q/ ]. K; A5 g( I5 K4 `7 U. 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磨床技术论坛
论 坛 声 明 郑重声明:本论坛属技术交流,非盈利性论坛。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中国磨削技术论坛”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论坛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论坛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

中国磨削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磨削技术网 ( 苏ICP备12056899号-1 )

GMT+8, 2024-9-21 13:48 , Processed in 0.13968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