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95|回复: 0

可调游隙滚动球轴承的创新设计(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1 21: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磨削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无庸讳言,这是一个全新的方案,具有独创性、可行性和实用性。根据以上原理而设计的具有新颖结构的轴承简图如附图1所示。其中件1、件4为分体式外圈,在件1上加工有外螺纹,在件4上加工有内螺纹,彼此精密互配。为保证外圈的强度和适应螺纹防松的需要,宜采用三角细牙螺纹,并适当加大外圈厚度。件2为钢球,采用双列布置、径向满布的形式,但钢球之间需留有足够的空隙,以免钢球“太挤”,互相摩擦降低轴承效率。件3为调整垫片组,应备有多种不同厚度规格,以便选择组合。有条件的话,也可在其内加入菊花状弹性垫片,使螺纹防松更有效。件5为轴承内圈,设计成左右对称,在其外圆上布有倾斜的特殊曲线球道,以方便滚动体的安装,并起调整游隙的作用。此外,在外圈的每个端面上还设有四至六个均布的扳手孔,用以在调整时插入专用工具旋紧螺纹。以上这些结构简单明了,不足为奇。关键还是在于内、外圈上的球道曲线的设计,乃成败之关键,不能掉以轻心。设计时既要能满足调整游隙的基本要求,更应考虑诸如额定载荷、接触强度、疲劳寿命、加工工艺等重要因素。好在这些方面已有许多前辈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且卓有成效,很多资料、经验可供借鉴,使笔者受益非浅,在此顺表谢意。限于篇幅,这里暂不展开讨论。

0 Z4 j8 N# w( G# s7 J* X% t* i& m- S! U0 D- x

  2本设计的特点

2 C: V3 R& X! O" t+ B: Y! E: P, H8 t 8 y: \/ ^# K, U$ h' z! s( ~

  (1)加工制造容易:由于有了中间可调环节,使零件的加工尺寸公差带可大大放宽,废品率也随之成倍下降。同时可降低对加工机床的精度要求,使在普通精度机床上加工高精度轴承成为可能。对工人的技术等级也可适当降低,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 ~. v) Q& K/ T# O: \/ _& @ 6 R& b& L# ]4 p/ H

  (2)装配安装方便:外圈做成分体式后,可以很方便地调整轴承的径向游隙至理想值,不需采用分组装配法即能达到较高的精度。在轴上的安装也很方便,不必附加其它的调整装置,简化了整机的结构。

9 Q. D& d, L, B, e$ H5 @: \6 ?# Q5 @

  (3)改善受力状况:采用双列滚动体可增大承载能力,并能承受双向轴向力。

. Z" X$ M5 q) s! x7 W7 ~0 L4 ?) h$ c }, r2 w" Q4 S

  (4)减少零件种类:外圈做成分体式后,可使滚动体在球道上满布,这样可省去保持架。此举同时还能减少工序,提高承载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 |0 O0 {+ K/ N1 k: Y' U: q4 W, R+ Y) g8 E

  (5)维护修理方便:当轴承因磨损而造成游隙超差时,只需适当减少调整垫片的厚度,就能减小游隙,恢复原来精度,相应地延长了轴承的使用寿命。此外,当只有个别元件非正常损坏时,还可采用更换损坏零件的方法来修复轴承,甚至可整旧如新,不失为一种精打细算的好方法。

& e t/ {2 r! E4 t; ] 2 c! l3 J4 K3 K; |: M% p1 S! F0 _( I

  3一点不足之处

4 d; `+ }6 A* F+ q1 k; ~: p: @ D. F( L2 g2 b' `. S% n+ M

  (1)增加了在外圈上的切制内、外螺纹的工序。且由于螺纹的存在易产生应力集中,同时使热1P处理变得困难。

; p0 A2 f0 N2 k. R% h 8 c8 p, L" M4 K. V3 |0 o

  (2)轴承的轴向尺寸相对较大,且由于受调整垫圈厚度的随机性而有较大的波动。

; |0 H' p, z7 n4 a, c1 Z3 F; {0 t( C9 t. P5 ^

  (3)外圈需加厚,使材料消耗有所增加。

L8 `$ w: d9 v5 G0 n# J5 o " |& z. c3 R0 L- U% R. b, \: z

  这里介绍的可调游隙滚动轴承具有构思新颖、结构合理、装配方便、便于维修等优点。尤其是将轴承的外圈由整体式改为轴向分体组合式后,使调整轴承游隙的难题迎刃而解,可供同行们参考。本设计思路也可引伸拓宽到其它类型的轴承设计中去。该设计属非标准轴承设计。还有很多深层的问题尚需探索,不足之处亟待解决。真切地渴望得到同行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 |. b; T4 t' T5 G4 r7 n' c

- b; E" H9 X j- Q( R/ Z6 A; p7 z ( v/ o n7 G8 y3 T1 s* 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磨床技术论坛
论 坛 声 明 郑重声明:本论坛属技术交流,非盈利性论坛。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中国磨削技术论坛”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论坛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论坛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

中国磨削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磨削技术网 ( 苏ICP备12056899号-1 )

GMT+8, 2025-9-3 10:37 , Processed in 0.11683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