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63|回复: 0

金属模具表面超硬化处理技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2 14: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磨削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金属模具表面超硬化处理技术

2 z# `+ G; e5 `0 R/ l6 G/ f , h3 N ~9 K" q- D9 V

  一、扩散法金属碳化物覆层技术介绍

; K/ u9 y! B c8 e( g0 e1 O2 E! d6 P+ M& S7 N

  1、技术简介

; q: h+ e5 E! X8 L3 W , A' m8 u' R0 H. e

  扩散法金属碳化物覆层技术是将工件置于特种介质中,经扩散作用于工件表面形成一层数微米至数十微米的金属碳化物层。该碳化物层具有极高的硬度,HV可达1600~3000(由碳化物种类决定),此外,该碳化物履层与基体冶金结合,不影响工件表面光洁度,具有极高的耐磨、抗咬合(粘结)、耐蚀等性能,可大幅度提高工模具及机械零件的使用寿命。

( k& L- J" C! {, w . T/ {+ p2 j2 w" T8 v

  2、与相关技术的比较

. }8 ]; k# q6 Z) H4 O1 @ ( d5 r" J! P5 V9 w# a n

  通过在工件表面形成超硬化合物膜层的方法,是大幅度提高其耐磨、抗咬合(抗粘结)、耐蚀等性能,从而大幅度提高其使用寿命的有效而经济的方法。目前,工件表面超硬化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相沉积(CVD),物理化学气相沉积(PCVD),扩散法金属碳化物履层技术,其中,PVD法具有沉积温度低,工件变形小的优点,但由于膜层与基体的结合力较差,工艺绕镀性不好,往往难以发挥超硬化合物膜层的性能优势。CVD法具有膜基结合力好,工艺绕镀性好等突出优点,但对于大量的钢铁材料而言,其后续基体硬化处理比较麻烦,稍有不慎,膜层就易破坏。因此其应用主要集中在硬质合金等材料上。PCVD法沉积温度低,膜基结合力及工艺绕镀性均较PVD法有较大改进,但与扩散法相比,膜基结合力仍有较大差距,此外由于PCVD法仍为等离子体成膜,虽然绕镀性较PVD法有所改善,但无法消除。

' u" }$ V( q* a' l- O [2 o3 C) a) }; p# E* y

  由扩散法金属碳化物覆层技术形成的金属碳化物覆层,与基体形成冶金结合,具有PVD、PCVD无法比拟的膜基结合力,因此该技术真正能够发挥超硬膜层的性能优势,此外,该技术不存在绕镀性问题,后续基体硬化处理方便,并可多次重复处理,使该技术的适用性更为广泛。

& e. N) E& Q- x' L7 R ( u9 Z8 U4 G: b5 Q9 i

  3、技术优势

) ^# | P. M6 X/ L: s ; N0 I" `9 O) O+ P# A) `6 N6 X" v

  扩散法金属碳化物覆层技术在日本、欧洲各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应用广泛。据调查,许多进口设备上的配套模具大量地使用了该技术,这些模具在进行国产化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成熟技术,往往使模具寿命低,有些甚至无法国产化。

" [- f* n. r7 ^( S" O+ n2 I1 I& l2 P

  该技术国内七十年代就有人研究过,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工艺及设备往往难以经过批量和长期生产的考验,使该技术中的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不易暴露或难以解决,往往半途而废。我们在十多年的研究与应用的过程中,对该技术存在的工艺、设备上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进行了有效的改进,经改进后的工艺及成套设备已能够满足长期稳定生产的要求,所处理的模具寿命水平达到进口同类模具寿命水平,取得了丰富的各类模具实际应用的生产经验,为大规模推广应用该技术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 i$ s' y, @4 F$ }; K5 S * b0 e8 t9 d* F; d, R

  4、适用范围

1 n1 B# j+ q2 S( z% S& C* H0 I7 h$ A$ V6 P( Q# s

  扩散法金属碳化物覆层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类因磨损、咬合而引起失效的工模具或机械零件。其中,因磨损而引起的失效(如冲裁,冷镦,粉末成型等模具)可提高寿命数倍至数十倍;因咬合而引起的产品或模具的拉伤问题(如引伸模,翻边模等),可以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 A. b' N r, b: L - I4 ^0 ]% o7 W u1 D

  适用材料:模具钢,含碳量大于0.3%的结构钢,铸铁,硬质合金。

! W. J: c* [3 N; ~3 Z , Y1 s4 o# l! P: D% f: r" r

  二、不锈钢焊管模具表面超硬化处理技术

8 N* v8 F9 D) l! U5 |/ D ; f7 ^: ~' y, U0 w3 R

  不锈钢焊管是在焊管成型机上,由不锈钢板经若干道模具碾压成型并经焊接而成。由于不锈钢的强度较高,且其结构为面心立方晶格,易形成加工硬化,使焊管成型时:一方面模具要承受较大的摩擦力,使模具容易磨损;另一方面,不锈钢板料易与模具表面形成粘结(咬合),使焊管及模具表面形成拉伤。因此,好的不锈钢成型模具必须具备极高的耐磨和抗粘结(咬合)性能。我们对进口焊管模具的分析表明,该类模具的表面处理都是采用超硬金属碳化物或氮化物覆层处理。

, U4 ]2 `$ r0 ^6 W / ^. o% g3 g$ J" w5 p O( |

  不锈钢焊管成型模具材料一般是由高碳高铬的Cr12MoV(或SRD11,D2,DC53)制成。目前国内普遍采用如下工艺流程制作模具:下料→粗加工→热处理(高温淬火加高温回火)→精加工→氮化→成品(注:为节省成本,一般生产厂家现在都省去了锻造与球化退火两道耗时,费财工序)。由于Cr12MoV类材料属于高碳高铬合金钢,其原始组织存在很大的成份偏析(这种偏析即使一般的锻造也无法消除)。这样经过热处理(高淬高回)的模具内部组织极不均匀,宏观表现为硬度极不均匀(HRC四十几至六十左右),再经氮化处理,模具表面不均匀性无法消除,基体硬度甚至进一步降低,实际使用时,表现为模具及焊管表面均易拉伤,模具寿命低。

5 Y9 T3 F1 d2 E " `+ w' V( A% p6 r

  由湖某公司潜心研究的模具表面超硬化处理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不锈钢焊管成型模具上。经该技术处理的模具在其表面形成硬度高达HV3000左右的金属碳化物层,该碳化物层致密,与基体结合紧密,不影响工件的表面光洁度,具有极高的耐磨,抗咬合性能,可从根本上解决焊管的拉毛问题,减少制管后续抛光工序的工作量并提高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模具使用寿命,减少售后服务工作量。实践表明,该技术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以下是该工艺处理模具与氮化处理模具的有关比较。

1 ~0 Z- }; U$ p/ s8 H ! `2 ?! v7 n. l3 S- Z

  1、性能:

1 F. s8 Z0 k! B i1 q8 d" W- B 2 v: k8 J+ C. Y* F5 l

  氮化模具本工艺处理模具

# |4 B8 z' x8 P( J- {* S9 {, j' m& p+ a2 F* i

  表面硬度:HV700~1000左右HV3000左右

9 A S- @ e8 \& V$ @5 [( G 4 z3 u( \: F. a _7 j0 S! _

  基体硬度:极不均匀HRC58~62   HRC40~60

% n: ^! K" E/ k7 Z * A3 Q2 M( Q6 B; y$ s7 o

  2、工艺流程:

1 U* X) s* r( z- X# o# W" Z 2 |/ F- F! ~! l1 }; s4 H7 G

  氮化模具:下料→粗加工→热处理(高淬高回)→精加工→氮化→成品   本工艺处理模具:下料→全部加工到位(无须热处理)→本工艺处理(基体硬化与表面处理一次完成)。→磨内孔→成品由工艺流程可看出,采用本工艺可缩短模具的加工周期。

3 p; p& Q$ w' U7 ^2 E2 B% {! Z6 G4 Q% I) e% i' q4 l

  3、使用效果:

+ T. @+ V8 R# D% e* B( ? ' H2 j" v" n! e

  本工艺处理的模具较氮化模具可从根本上解决焊管的拉毛,从而减少焊管后续抛光工序的工作量并提高产品质量(因大量抛光而使管壁减簿),大幅度提高模具使用寿命,减少售后服务工作量。

0 Q9 a: d* k/ E1 B- ^7 L9 @ ! Q3 O2 I! p+ }7 T% c) m+ s

  模具表面超硬化处理技术,在实际生产当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由此工艺处理的模具寿命较传统工艺如氮化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某些模具性能方面超过国外水平,而价格仅是国外同等的1/4~1/10。

2 Y7 {5 X7 g6 g. u % G$ W9 U; `, G; |; z9 O) W m

  经本工艺处理的模具有轧辊,冲头,彩管系列冷作模具,标准件模具,叶蜡石模具,铜铝型材挤压模具等,使客户产生了很高的效益,使模具的性价比得到质的提高。5 P0 X3 c& ]' t% S3 T$ G 【MechNet】

8 A8 M5 u4 q% D) 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磨床技术论坛
论 坛 声 明 郑重声明:本论坛属技术交流,非盈利性论坛。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中国磨削技术论坛”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论坛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论坛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

中国磨削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磨削技术网 ( 苏ICP备12056899号-1 )

GMT+8, 2024-12-23 19:28 , Processed in 0.13994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