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60|回复: 0

胶接技术的定义、主要功能与应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2 14: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磨削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粘接技术是借助胶粘剂在固体表面上所产生的粘合力,将同种或不同种材料牢固地连接在一起的方法。粘接的主要形式有两种:非结构型和结构型。据介绍,非结构粘接主要是指表面粘涂、密封和功能性粘接,典型的非结构胶包括表面粘接用胶粘剂、密封和导电胶粘剂等;而结构型粘接是将结构单元用胶粘剂牢固地固定在一起的粘接现象。其中所用的结构胶粘剂及其粘接点必须能传递结构应力,在设计范围内不影响其结构的完整性及对环境的适用性。

. i9 a' o9 b; o0 A0 t& u 2 P7 o' _* k. f# y2 u6 N

  一、定义

' p! v( n' k" c A5 Q, `. E. a& S* W( y% F! G! s

  粘接技术是借助胶粘剂在固体表面上所产生的粘合力,将同种或不同种材料牢固地连接在一起的方法。粘接的主要形式有两种:非结构型和结构型。据介绍,非结构粘接主要是指表面粘涂、密封和功能性粘接,典型的非结构胶包括表面粘接用胶粘剂、密封和导电胶粘剂等;而结构型粘接是将结构单元用胶粘剂牢固地固定在一起的粘接现象。其中所用的结构胶粘剂及其粘接点必须能传递结构应力,在设计范围内不影响其结构的完整性及对环境的适用性。

$ W9 A; [7 J; S9 }( \5 L( y [; T% z( X: f) X$ u

  二、功能

+ g" J7 M% N: ^, M2 E7 C( d . Z7 `$ x% P# ?8 l+ m1 n

  胶粘剂的主要功能是将被粘接材料连接在一起。粘接组件内的应力传递与传统的机械紧固相比,应力分布更均匀,而且粘接的组件结构比机械紧固(铆接、焊接、过盈连接和螺栓连接等方式)强度高、成本低、质量轻。专家介绍说,如果薄壁件粘接物粘接到厚壁制品上,可充分发挥薄壁件的全部强度。而机械紧固和焊接结构的强度要受紧固件或焊点及其热感应区域的限制。

8 Q7 D) b0 _, M# N l- ` 2 g v% t) X: Q! a6 w+ q

  用胶粘剂粘接的组件外观平整光滑,功能特性不下降,这一点对结构型粘接尤为重要。如宇航工业中的结构件外观平整光滑度高,这样有利于减少阻力与摩擦,将摩擦升温降低到到最低程度。故直升机的旋翼片全部用胶粘剂组装。用胶粘剂粘接紧密配合的电子或电器元件也避免有凹凸点,从中获益丰厚。导航电器运用胶粘剂组装可得到平整而无结构干扰的外表面。由于粘接接头中应力分布十分均匀,可使被粘接物的强度和刚度全部得以体现,而且还可减轻质量,如宇航器采用胶粘剂组装消除了消极载荷,增大有效载荷,航程提高,运费降低.胶粘剂可用于金属、塑料、橡胶、陶瓷、软木、玻璃、木材、纸张、纤维等各种材料之间的粘接。对不同材料的接头处于可变温度时,胶粘剂可发挥其独特的使用效能。柔性胶可调节被粘接物的热膨胀特性差别,并能防止刚性坚固体系在使用环境中造成破坏。如果粘接组件在较高温度中使用,柔性胶粘剂可在不同材料间进行适宜地移动和迁移,通过移动或迁移过程可有效调节不同质材料间的热膨胀差异,达到牢固粘接成一体的目的。专家表示,故而汽车、飞机等窗户与金属框架粘接常用胶粘剂来完成。

0 v3 ]: m# M% i: O) O2 h 9 V, M6 o( X3 u7 t" g; j

  密封实际上是一种连续粘接。这种粘接法很容易密封住粘接接头。防止产生破坏作用的液体和气体渗入。胶粘剂也可代替实心体或泡沫垫圈,用于齿轮箱壳体、阀罩、汽车部件和其他工业部件的密封,由于胶粘剂多以液体状态使用,也可作灌封胶,如线路板、电机、电气和电子组件常用密封灌封胶。制品或零部件产生断裂或裂纹是常见的现象,常规的修复方法是采用焊接,然而焊接往往会使被修复物品产生热变形应力,尤其是薄壁件不宜采用这种焊接法。如果是难以焊接的材料(如钦合金)或在易发生爆炸的场合(如油罐、井下设备等)更不易采用焊接法修复,只能采用安全可靠的胶粘剂粘接法。 【MechNet】

; \- H* g1 R5 i+ K+ J / v3 [5 p2 s+ V$ v" i* q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磨床技术论坛
论 坛 声 明 郑重声明:本论坛属技术交流,非盈利性论坛。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中国磨削技术论坛”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论坛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论坛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

中国磨削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磨削技术网 ( 苏ICP备12056899号-1 )

GMT+8, 2025-1-3 09:36 , Processed in 0.14390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