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21|回复: 0

半固态连铸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2 18: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磨削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1. 半固态连铸的基本概念与技术关键 
    半固态连铸是半固态加工与现代连铸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与普通连铸的根本区别在于金属熔体进入结晶器时的状态不同。在普通连铸中,金属液以全液态进入结晶器。而在半固态连铸过程中,金属熔体以固液两相共存的状态进入结晶器,其中的固相为非枝晶粒状组织。半固态连铸的主要工艺流程为金属冶炼→半固态浆料的制备→拉坯。其技术关键主要有两个,一是连续冷却搅拌条件下非枝晶粒状固相的形成与控制,二是含有非枝晶粒状固相的半固态浆料的充型。  
2.半固态连铸的产生、发展与现状  
    2.1 概况
  
    Flemings 最早提出了半固态连铸的技术思想,并首先对低熔点有色合金进行了试验研究。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美国Alumax 公司率先设计制造了一台可以小批量生产的有色金属半固态连铸机。随后,美国ISC(INLAND STEEL COMPANY)开始了半固态圆坯连铸机的商业化工作。在此基础上,1995年美国ISC公司进一步开展了钢铁材料半固态连铸的试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结果。我国东南大学、清华大学、有色金属总院等单位也分别开展了有色金属半固态铸造的研究。1996年本课题组与河北贺进建材机械厂等单位联合立项,开展了黑色金属半固态连铸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8年初经国家教育部组织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黑色金属半固态连铸研究的空白。  
    综观国内外半固态连铸技术的研究可以发现,目前所取得的主要进展是:(1)确立了半固态连铸的技术内涵;(2)从低熔点有色合金跨入了高熔点黑色金属领域;(3)对连续冷却搅拌条件下非枝晶固相的形成与演变有了明确的认识;(4)提出了半固态连铸过程稳定性判据及其工艺设计准则;(5)对半固态连铸坯的特点及质量评价有了客观的认识。  
    2.2 半固态连铸机机型  
    现有的半固态连铸机有两类:水平连铸机和垂直连铸机。两类机型的基本组成是一样的,都包括制浆室,过渡段,结晶器,拉矫机构及冷却加热系统,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拉坯方向是水平的还是垂直的。 
    水平式半固态连铸机浆料进入结晶器的压力损失大,容易发生流道堵塞,难以生产高固相分数的半固态坯,而且这种连铸机占地面积大。垂直式半固态连铸机浆料充填结晶器容易,可以生产高固相分数的半固态坯。但是这种连铸机需要地坑作业,铸坯长度受到限制。目前半固态连铸机以垂直式连为主。  
    适用于有色金属的半固态连铸机制浆室多用不锈钢制造,而黑色金属半固态连铸机制浆室则无一例外地采用耐火材料制成。制浆室搅拌方式以非接触式电磁搅拌为主,在有色金属半固态连铸中也有沿用早期机械搅拌的。为了减缓制浆室内金属熔体的冷却速度,多数都在制浆室外加设一个加热装置。此外,为了保证半固态浆料能够顺利进入结晶器,国外半态连铸机在制浆室与结晶器之间加设了一个用耐火材料制作并具有加热功能的过渡段,使半固态熔体通过时温度有所回升。拉坯机构基本上是对现代连铸技术的简化,主要有液压及机械式两大类。液压式拉坯机构运行平稳,便于调节,机械式拉坯机构操作简便,投资小。  
    本课题组研制成功的适用于黑色金属的半固态连铸机采用旋转永磁体三维磁搅拌,并取消了制浆室的外热源加热及过渡段。这种半固态连铸机的最大优点是可靠性高,制浆室冷却速度由制浆室材料、结构及冷却水系统来调节,因而设备简单,便于操作。利用这台半固态连铸机已成功实现了白口铁、高锰钢及普碳钢的半固态连铸,可以进行ф100mm以下的圆坯生产及近终形零件的直接成形。  
   2.3 坯料质量  
    利用现有的半固态连铸机所得坯料的主要特点是显微组织为细小的粒状晶,气体含量低,宏观偏析少,这种坯料在半固态温度下具有优异的成型性能。  
    半固态连铸坯的表面质量与普通连铸坯相当。虽然没有振动装置,但仍可见到类似于振痕的环状条纹。  
    坯料显微组织可见,其中的非枝晶粒状组织形态并不是球形,而是外形不圆滑的粒状晶,其尺寸一般为60m―120m。尽管其显微组织并不象等温条件下得到的半固态坯那样圆整,但已经可以满足成型需求。 T9 x4 B" I# a z! 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磨床技术论坛
论 坛 声 明 郑重声明:本论坛属技术交流,非盈利性论坛。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中国磨削技术论坛”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论坛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论坛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

中国磨削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磨削技术网 ( 苏ICP备12056899号-1 )

GMT+8, 2025-1-10 06:19 , Processed in 0.14040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