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削技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9|回复: 0

世界抗磨擦节能技术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2 22: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磨削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一:抗磨添加剂 
    在流体润滑状况下,靠使用低摩擦系数和高粘度指数的润滑油,才能降低或减少摩擦。但在滑动速度低、负荷增加大和高温粘度低的区域,液体润滑会很容易进入混合磨擦的状态。这就必须再向润滑剂中添加更为有效的抗摩擦材料,以改善润滑质量,减轻摩擦。 
    该类型的添加剂是通常意义上AW和EP添加剂的发展,即在AW和EP添加剂使用的基础上,为更好的提高润滑质量,减轻摩擦、磨损而增加的。该类型的添加剂以二硫化钼、石墨、氟化石墨、二硫代磷酸钼,以及含锌、含铜化合物为代表。 
    该类型的添加剂由于抗磨效果好,而使用于内燃机和重负荷设备,主要用途是减轻摩擦磨损,延长设备寿命,重点还是设备运行安全。
    现在市场上有一种“墨德隆”的润滑油就是添加了特制的石墨粉剂,据说使用效果就不错。可以参考一下。 
    特点:价格便宜。 
    缺点:不适用于带有精密过滤的设备。 
二:敷膜剂技术 
    该技术以杜邦的添加剂为代表,也最为典型!我个人认为是杜邦首创。九十年代进入我国汽配市场的机油添加剂多数是这一类的,也以美国的产品最多,服务客户也以汽车为主。 
    该技术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在金属摩擦副的表面附着一层抗摩擦的物质。什么化学物质最抗磨?当然就数杜邦的铁氟隆(PTFE)了。该添加剂利用SX6000(JET GO公司)或其他悬浮技术,将铁氟隆以分子状态融入液体(润滑油)中,按比例添加到润滑油或脂中,然后迅速启动发动机或设备,在热和摩擦的作用下,铁氟隆分子就在摩擦副表面附着,形成一层坚固的铁氟隆膜。在机器设备冷启动时,润滑油没有未能及时到达润滑部位,或遇润滑剂出现漏失、污染等情况时,能够避开摩擦副之间的干摩擦(在一定时间之内),避免严重磨损和胶合,从而提高发动机或设备安全运行能力。 
    铁氟隆是目前发现的最顽固最稳定的化学材料,具有钢塑料之称。由于该物质耐高温、抗强酸、强碱,由它形成的保护膜十分稳定,而且表面坚硬光滑,摩擦系数低,所以它还具有很好的润滑节能作用。 
    目前市场上,以美国不同品牌的添加剂为最多。一般有两种:一是普通维护保养型的,二是磨损修复型的,磨损修复型的具有磨损自修复功能,但对于发动机来说,我建议使用时一定要慎重,一要确定发动机的状况,二,使用初期要注意经常检查发动机有无异常现象(使用后,怠速升高属于正常现象,如果怠速没有升高反而是不正常的),三,还要确认产品的可靠性。   
    特点:价格适中,见效快。目前在全国的汽配市场上有很多品牌。 
    缺点:不宜经常添加,一旦因铁氟隆的热附着造成油道堵塞,后果将是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 
三:镀铜剂技术 
    美国ACC公司声称,他们能生产出纳米级的“銅粒子”,并在铜粒子外面附上一层弹性可压缩的膜,使之成为一个个微小的铜滚珠,在油膜中成不规则排列,它能变摩擦副之间的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以此降低摩擦磨损,从而实现抗磨、延长设备寿命和实现节能的目的。 
    由于铜是软金属,在摩擦和热的作用下,铜粒子的外膜会破裂,然后,铜粒子便被镶嵌到摩擦面的微小坑凹处及其表层,再形成一层润滑膜,仍然起到了减低摩擦磨损、密封作用和润滑节能的目的。久而久之,使得摩擦副表面形成一层铜膜,仿佛镀了一层铜,所以称为“镀铜剂”技术,也有人称之为“共晶滚球”技术。类似的技术,国外还有很多公司在生产不同类型的产品,并在我国销售。 
    特点:价格适中,操作安全。使用于发动机、齿轮箱、压缩机及各类中大型轴承。 
    缺点:有些产品的粒子(滚球)如果过大,就不适用于精密润滑的设备和液压、液力传动系统。 
四:抗摩擦金属调理剂技术 
    该技术以美国ER抗摩擦金属调理剂最具代表性。 
    ER最早由美国太空总署的专家发明,当初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设备“零故障”运行,该技术是以油为载体,采用“热激活”原理和“微流变塑型整平”理论,在热、摩擦、压力的作用下,ER的“独特离子”游离出来,寻找摩擦点的坑凹点和缝隙,进行修补,并能渗透金属表层下3-5 微米处,由里而外,进行离子填补,使得金属表层坚硬、光滑、平整,从而大大降低摩擦系数、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实现润滑节能。该技术原为绝密的,后由J。R。辛普劳特买下专利,转为民用,定名为ER,是由英文Energy Release(能量释放)字母缩写而成。 
    该技术为纳米材料,ER粒子的直径约16纳米,密度:1.2868。 
    该技术在国外早已普遍使用,在我国的工业领域推广应用比较迟缓。但受到了使用者的一致好评。也由于中国国情不同,出现了令人曲解和不诚信事件。致使好技术在推广应用上遇到了疑问。最典型的是“安耐驰”,初期的安耐驰就是ER的贴牌销售,但现在的产品却变了颜色,原装的ER 是淡琥珀色的,而现在市场上的安耐驰却是白色的,而且比重也不相同。其实,如果多做了解,技术真假和产品真假就一目了然。 
    类似的技术产品在国内出现了不少,但取样进行简单的分析就发现,其实都是ER的衍生产品,或者干脆就是贴牌销售。所以,建议大家如果使用,就直接使用ER公司的原装产品。其他的都有或多或少的掺假成分。看似便宜,实际还是贵了。 
    特点:价格略高,但性价比高,而且,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润滑条件,现在ER公司已形成系列产品。
    缺点:添加比例因设备不同而有区别,需要技术人员作指导。 
五:金属陶瓷层技术(摩擦表面再生技术) 
    该技术由前苏联军方的专家发明,现由乌克兰接管,现在的名称是“摩圣”摩擦表面再生剂,“摩圣”技术起源于前苏联军方的所谓“定向全扩散技术”。该技术立项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研制开发,旨在提高军事装备战斗能力和在特殊情况下生存能力的金属材料摩擦表面处理技术,并在1992年诞生了最初的技术原型,而现在所谓的“摩圣”技术是在上述技术原型的基础上于1998年-2000年才发展形成的。 
    摩圣技术是通过向金属摩擦表面引入摩圣摩擦表面改性-修复剂,在正常运行条件下对摩擦副表面进行原位自修复或者实施超精加工再制造,并形成金属陶瓷保护层,进而达到强化摩擦表面、优化配合间隙、改善机械设备工作性能、延长使用寿命等一系列目的的一项全新节能环保技术。 
    摩圣摩擦表面再生剂是一种由多种弥散的极微细矿物质组成的混合物(1-5微米),其中添加了多种辅料和催化剂(Know How)。一般来说,“摩圣”再生剂是把润滑剂作为载体,添加于任何类型的润滑剂中,但它与任何润滑剂都不发生化学反应,也不改变其粘度。它不是润滑油添加剂或者普通意义上的金属修复剂。 
    摩圣的修复厚度能够自动调整,这是因为修复作用是在相同负载作用下,同时在两个接触表面上进行的。随着金属陶瓷层的形成,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开始急剧下降,用于激活摩圣作用的能量也相应减少。当整个摩擦表面接触点的间隙趋于最优时,上述修复过程逐渐趋于稳定;当摩擦产生的能量降至足够低时,该过程即告结束。这时,接触点原先的“金属-金属”摩擦方式变成了“金属陶瓷-金属陶瓷”。 
    通过使用实验,实测修复厚度值(精密测量零部件实际尺寸的变化):(实验记录:郭凤炜) 
    -齿轮结构定旋(固定弦)齿厚增加达到1.6毫米; 
    -汽车环套摩擦副间隙减少0.2毫米; 
    -高压油泵柱塞副间隙减少0.02毫米。 
技术发展现状: 
    近五年来,围绕摩圣技术已经诞生了四十多项专利,其中包括十二项国际发明专利。形成了众多金属摩擦表面再生技术系列产品和工艺过程,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型系列节能、环保高新技术。 
    摩圣技术产品的国家技术规范诞生于1999年11月,至2001年10月经过七次修改后,变为永久性技术规范;自2000年6月起,摩圣系列产品的生产就经过了乌克兰国家质量鉴定体系的生产认证,属具有GOST国家工业标准认证的国标产品;其产品使用说明书自1999年至2001年已经过四次修改,可操作性大大提高。可以认为,摩圣技术及其系列产品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和产品。  
    该技术节能效果也非常明显,如果使用得当,可实现设备终身免修。目前我国已开发出同类型的产品。 
    特点:对于大型设备和进口的贵重设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节能效果也很好。 
    缺点:价格昂贵,推广难度大。该产品的颗粒较大,不适用于液压或精密润滑的设备,尤其是有电液伺服阀、比例阀的设备。 2 e% p' m0 [ r# W: g+ L; e7 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磨床技术论坛
论 坛 声 明 郑重声明:本论坛属技术交流,非盈利性论坛。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中国磨削技术论坛”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论坛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论坛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

中国磨削网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磨削技术网 ( 苏ICP备12056899号-1 )

GMT+8, 2024-6-4 18:08 , Processed in 0.09540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