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91|回复: 0

止回阀缓闭结构设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3 23: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磨削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摘要:针对普通结构止回阀使用中存在水锤 升压问题,提出了增设缓闭副阀设计方案;改进后的产品具有启闭平稳,减少水锤 压力的作用。' s  S+ ?5 F. {. G, A$ _
止回阀作为管道系统顺流时开启,逆流时关闭的阀门,主要用 于防止介质倒流,防止泵及驱动电机反转以及容器内介质泄放;目前使用最普遍的 是阀瓣围绕阀体销轴旋转的旋启式止回阀和阀瓣沿着阀体垂直中心线移动的升降式 止回阀,但以上2种结构的阀门均存在关闭时介质倒流速度从最大迅速降为零,致 使管道进水管一侧内压迅速升高,从而产生对管路系统有破坏作用的水锤现象,所 以一般止回阀生产口径为50~500 mm〔1〕。为减小止回阀的水锤效应 ,扩大止回阀的使用范围,作者设计在原产品基础上,增设缓闭副阀,解决了管道 水锤升压问题。
* ?2 f! ?( p$ T9 Q- Q5 ?. ^3 j1、旋启式止回阀结构改进5 g# C, b  M9 R
在原旋启式止回阀阀瓣上增设缓闭副阀(图1)。副阀安 装在主阀阀瓣下侧或两侧且用螺纹联接,介质正常流动阀门开启时,介质压力将副 阀打开,介质通过副阀小孔流入主阀出口端,使主阀进水口端卸压,主阀阀瓣开启 ,主阀前后压力趋于平衡;介质逆流时,主阀阀瓣在逆流介质作用下快速关闭,而 副阀阀体上部为缓冲缸,副阀阀盖旋入阀体上部其盖上有一小孔,副阀阀瓣与其活 塞杆空套有一定间隙,活塞与缓冲缸之间采用O型橡胶圈密封,活塞下部与阀瓣之 间为平面密封;当副阀阀瓣随主阀阀瓣关闭而关闭时,因副阀阀盖小孔的作用,介 质通过小孔逐渐流入副阀缓冲缸上腔体,一部分介质通过副阀阀瓣与活塞杆之间的 间隙倒流,故副阀活塞是缓慢关闭的。该结构主阀的关闭相当于快关阶段,副阀的 缓慢关闭相当于慢关阶段,依据泵站机组水力和机械过渡机理说明该结构设计能有 效地防止水锤升压。, n& P6 R3 @; L$ n1 p; `% R
2、升降式止回阀结构改进
( H+ h% m! z, b升降式止回阀又名底阀,它可以保持停泵时抽吸所需水 柱〔2〕;该阀结构改进的特点是在主阀阀瓣与阀体支架间增设一缓闭 副阀如图2所示。
( q2 g  ?& K2 V# N& v阀体与底网间增设一垫环,以增补阀瓣上升的高度;缓 冲活塞与缓冲缸采用橡胶密封,阀瓣轴与活塞刚性联接,缓冲缸与阀瓣轴之间间隙 较小。当介质顺流时,压力介质推开阀瓣进入主阀体腔,同时推动缓冲活塞上移; 当介质倒流时,由于缓冲缸内部开启时已充满介质,而缓冲缸与阀瓣轴之间间隙较 小,因此随缓冲缸内介质通过间隙逐渐排出,主阀阀瓣关闭起到缓冲作用,使管网 内水锤升压得以控制(图2)。5 `- T: K' J- e! e+ `
3、止回阀缓闭结构改进前后的试验结果
3 E+ a  x0 ?, X# |; z试验装置如图3所示。采用标定过 的压力表,由差压变送器将压力信号送示波器进行记录,以标定好的比例R在示波 图上读取每一时刻的水锤压力变化值。图4所示为普通结构止回阀(a)与普通结构止 回阀带缓闭副阀(b)的试验结果对比。
* v; j$ }: M% @0 I7 E/ P# o试验阀门通径为100 mm,系统压力0.5 MPa,流量5 L/s。当泵 突然停止,表明动力切断后止回阀进水口侧压力-时间曲线〔4〕。) T2 o- {6 n- Q
图4(a)为主阀不带缓闭副阀时的结果,最大水锤升压0.53 MPa;图2(b)为 主阀带缓闭副阀时的结果,最大水锤升压0.04 MPa。  t* d7 T9 I: M1 j' F& x
4、结论
1 J% u7 f5 |, ]& h' h! Y(1)主 阀阀瓣启闭平稳,缓闭副阀结构紧凑,性能可靠。
6 I+ e3 t! i7 Q2 G- Z) `! D: o(2)主阀阀瓣先速关后 缓闭,可有效防止破坏性水锤,扩大止回阀的使用范围。4 w: G0 Z  K" Z* v8 Y
(3)改进结构简 单,便于生产和互换。
6 p, \% S2 q% L2 ~) V) a(4)缓闭副阀可检修或更换,无碍止回阀使用。
" @+ n( j8 V$ |- J4 X5 a8 x4 Q文章关键词: 止回阀;缓闭;结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磨床技术论坛
论 坛 声 明 郑重声明:本论坛属技术交流,非盈利性论坛。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中国磨削技术论坛”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论坛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论坛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

中国磨削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磨削技术网 ( 苏ICP备12056899号-1 )

GMT+8, 2025-1-12 19:50 , Processed in 0.1538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