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17|回复: 0

对电动机轴电流的分析及防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3 23: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磨削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1轴电流的危害
! a6 u  A. U( F- `  在电动机运行过程中,如果在两轴承端或电机转轴与轴承间有轴电流的存在,那么对于电机轴承的使用寿命将会大大缩短。轻微的可运行上千小时,严重的甚至只能运行几小时,给现场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同时由于轴承损坏及更换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也不可小计。9 i, R0 i* N* b! P. ?4 f
  2轴电压和轴电流的产生
2 [6 S  V4 ]! a$ V- o. F  轴电压是电动机两轴承端或电机转轴与轴承间所产生的电压,其产生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 J9 ^$ V- K% s2 k' H
   (1)磁不平衡产生轴电压) ]8 Q7 A; H  |6 r* h. Y, c2 E
   电动机由于扇形冲片、硅钢片等叠装因素,再加上铁芯槽、通风孔等的存在,造成在磁路中存在不平衡的磁阻,并且在转轴的周围有交变磁通切割转轴,在轴的两端感应出轴电压。0 V* O0 i- K* ^4 Q6 {1 ]
   (2)逆变供电产生轴电压
9 i/ y$ p. }4 ?7 ~* h   电动机采用逆变供电运行时,由于电源电压含有较高次的谐波分量,在电压脉冲分量的作用下,定子绕组线圈端部、接线部分、转轴之间产生电磁感应,使转轴的电位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轴电压。0 V0 ?7 Z! n* @  Z! A# R, R, j9 H
   (3)静电感应产生轴电压
7 U' t/ P1 \/ ~, x4 x4 j; B/ y% c( t   在电动机运行的现场周围有较多的高压设备,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在转轴的两端感应出轴电压。+ O8 k1 F6 C8 u' @  W
   (4)外部电源的介入产生轴电压由于运行现场接线比较繁杂,尤其大电机保/ @2 n1 R/ e. r+ U
  护、测量元件接线较多,哪一根带电线头搭接在转轴上,便会产生轴电压。
3 J. j% V. m; l. u7 c2 I   (5)其他原因% t, p. }. g( o/ X+ S; p; Y
   如静电荷的积累、测温元件绝缘破损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轴电压的产生。轴电压建立起来后,一旦在转轴及机座、壳体间形成通路,就产生轴电流。2 B0 y- s! [9 v4 Y. V
  3轴电流对轴承的破坏
- }6 J! h! S, S. H' z. i+ f+ Q3 M  正常情况下,转轴与轴承间有润滑油膜的存在,起到绝缘的作用。对于较低的轴电压,这层润滑油膜仍能保护其绝缘性能,不会产生轴电流。但是当轴电压增加到一定数值时,尤其在电动机启动时,轴承内的润滑油膜还未稳定形成,轴电压将击穿油膜而放电,构成回路,轴电流将从轴承和转轴的金属接触点通过,由于该金属接触点很小,所以这些点的电流密度大,在瞬间产生高温,使轴承局部烧熔,被烧熔的轴承合金在碾压力的作用下飞溅,于是在轴承内表面上烧出小凹坑。一般由于转轴硬度及机械强度比轴承烧熔合金的高,通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是轴承内表面被压出条状电弧伤痕。
0 u6 Q  P" r5 T  4轴电流的防范
( }. G3 K  E2 [  针对轴电流形成的根本原因,一般在现场采用如下防范措施:$ O8 n( s' g2 W* Y
   (1)在轴端安装接地碳刷,以降低轴电位,使接地碳刷可靠接地,并且与转轴可靠接触,保证转轴电位为零电位,以此消除轴电流。5 P, r5 v) C1 `9 k/ Z8 s0 D# v4 }
   (2)为防止磁不平衡等原因产生轴电流,往往在非轴伸端的轴承座和轴承支架处加绝缘隔板,以切断轴电流的回路。+ @4 h" `  d( }7 U3 G" J2 O
   (3)为了避免其他电动机附件导线绝缘破损造成的轴电流,往往要求检修运行人员细致检查并加强导线或垫片绝缘,以消除不必要的轴电流隐患。
0 ]9 q/ o/ z# H5 l9 T   一般通过以上处理,大多电动机的轴电流微乎其微,已对电动机构不成实质上危害。现场实践证明,经上述方式处理后实际使用寿命可由原几十个小时提高到上万小时,效果比较明显,尤其对高压电动机轴电流的防范效果好,对安全生产具有积极作用。
9 Y* h6 @( N6 _+ F% k【MechNet】, `. B* ]; x1 z6 J
文章关键词: 电动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磨床技术论坛
论 坛 声 明 郑重声明:本论坛属技术交流,非盈利性论坛。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中国磨削技术论坛”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论坛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论坛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

中国磨削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磨削技术网 ( 苏ICP备12056899号-1 )

GMT+8, 2025-1-11 20:42 , Processed in 0.15953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