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13|回复: 0

垫圈材料的选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8 21: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磨削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在螺纹紧固件中因螺栓、螺钉、螺母的支承面不可能做得很大(受材料与工艺的限制),为减小承压面的压应力,保护被连接件的表面而采用垫圈。3 X" D7 k% w( e+ t' Z# m1 N
为防止连接副的松动采用防松的弹簧垫圈和多齿形锁紧垫圈、圆螺母止动垫圈以及鞍形、波形、锥形弹性垫圈。
# n) f1 _" e" y平垫圈主要用于减小压强,当有的部位拧紧轴向力很大时,易使垫圈压成碟形,这时可改用材料和提高硬度来解决。
7 m- X# j( e9 G1 p8 j) j弹簧垫圈的锁紧效果一般,重要部位尽量少用或不用,而采用自锁结构。对于用于高速拧紧(气动或电动)的弹簧垫圈,最好采用表面磷化处理的垫圈,提高其减磨性能,否则易摩擦发热而烧坏或张口,甚至损坏被连接件表面。对于薄板连接处,不应采用弹簧垫圈结构。据统计,弹簧垫圈在汽车上使用得越来越少了。
' D7 N( o) N; X7 c齿形弹性垫圈中的连接齿形由于锁紧力大而且均匀,在汽车行业中使用较多,而间隔齿型的则少一些。* I* z& {4 c5 a& q& V- v
对于弹簧垫圈、弹性垫圈,根据国标,一般可选择 GB699-1999 《优质碳素结构钢》中的 60 、 70 钢和 65Mn 钢。; i( x* \$ D# S1 K& m6 f
我国平垫圈标准共有9项,从2000-2002年分别批准发布了GB/T97.3-2000、GB/T5286-2001、GB/T95-2002、GB/T96.1-2002、GB/T96.2-2002、GB/T97.1-2002、GB/T97.2-2002、GB/T97.4-2002及 GB/T5287-2002 等平垫圈标准。
% B$ i; O: r7 k$ ^( L根据平垫圈性能等级,作者推荐使用材料:; k( s8 i" X. ]+ ~1 \( t
对于100HV级的可选用ST12、ST13及Q235、Q215、Q195等等,表面硬度可达到 110HV 左右;% F4 S2 a4 E" M* l0 Z
对于140HV级的可选用 08F、08Al及10、10F等等,表面硬度可达到140HV左右;& G" I5 L* q) g. {% g3 \% B
对于200HV和300HV级的应选用45、50、60、70钢或65Mn钢,可通过热处理淬火回火达到200~300HV和300~400HV技术要求。
; J2 p# z+ e$ X9 X8 k( `7 ?由于根据标准对于100HV 、140HV级的平垫圈可用低碳钢制造。一般企业在选用材料时大多数是采用宝钢材料,便于冷冲压。下面对Q/BQB403-2003宝钢标准作一点简述。
3 r3 c1 N+ |0 `4 r《冷连轧低碳钢板及钢带》及Q/BQB403-2003企业标准与BZJ407-1999标准相比有主要变化:
. a' {% u1 f. h6 ]* m•  对牌号进行了修改和整合* L# \; Z/ d) Y: y& p  g! t
牌号由常用8种,整合为5种
3 p5 z% |3 q5 m$ ^; C* a: jSt12改为DC01 ;
8 D2 @( x; {! p1 V1 y" ?8 [2 n4 eST13改为DC03 ;0 h/ [) h  n1 p7 [8 _/ d( v1 f# ]
St14、St15改为DC04 ;
% S. J/ ~6 ]$ A, ~! s5 t$ ^BSC2改为DC05;0 Y9 X$ C* t& c8 _0 I/ o5 W; J$ v
St16、St14-T、BSC3改为DC06。4 {1 w: P$ x. M+ @
•  表面质量级别由两种修改为三种:
# u; v1 E& d* y3 ?7 e. H) a7 _较高级的精整表面( FB ),表面允许有少量不影响成型性及涂、镀附着力的缺陷,如轻微的划伤、压痕、麻点、辊印及氧化色等。
$ W' N) ~* a: K$ X高级的精整表面( FC )产品二面中较好的一面无肉眼可见的明显缺欠,另一面必须至少达到 FB 的要求。
9 U. \3 R: h4 P超高级的精整表面( FD )产品二面中较好的一面不得有任何缺欠,即不能影响涂漆后的外观质量或电镀后的外观质量,另一面必须至少达到 FB 的要求。6 s8 n5 v; n* T" T
表面结构由四种修改为两种,并增加了表面粗糙度的控制值。' j( a; Z1 U* o* k

6 A' w2 B+ S$ ^* `' I$ o7 a表面结构为麻面( D )时的平均粗糙度 Ra 按 0.6μ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磨床技术论坛
论 坛 声 明 郑重声明:本论坛属技术交流,非盈利性论坛。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中国磨削技术论坛”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论坛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论坛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

中国磨削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磨削技术网 ( 苏ICP备12056899号-1 )

GMT+8, 2025-5-26 08:10 , Processed in 0.19246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